老少爷们举起杯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山东武城县检察院  发布日期:2014-03-03

大运河畔有个杨楼村,那是我的故乡。

杨楼村一点也不名符其实,一是这个村没有一户杨姓人家,二是没有一座能够称之为楼的房子。人们不能不发问,这个村为什么叫杨楼?

往古代追溯,这一带曾是杨家将抗击金兵的古战场。大概与杨家将驻扎的大营有关,或许杨家楼就是古时的哨楼。到底有没有关系已无从考证,但杨家楼的老少爷们都很仗义,自古以来就非常有血性,却是不争的事实。

杨家楼地处“恩北大洼”,古时又叫高鸡泊,和梁山水泊齐名。洼里人憨厚朴实,性烈如火。因大洼潮湿,为祛风寒,洼里人都喜欢喝两口。

因此,杨家楼人善饮。打我记事起,经历过很多次壮观的饮酒场面。每逢“大事”,村里杂姓而居的老少爷们聚集起来,举杯议事,落杯行事,酒在乡民中无疑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天大的事,只要老少爷们举起杯,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有句话咋说来着,就是那句经典的“人心齐,泰山移”。

记忆里,村里人有“四大喝”,添人,娶亲,送殡,盖房。

生孩子是头等大事,不管生的是男婴还是女孩,村里人每家每户都要送些大米、红糖、鸡蛋等表示祝贺,生孩子的人家会在孩子出生的“三日”这天包饺子作为答谢,全村每户人家都会收到一碗饺子,外加两根油条。应该说,这是给女人和孩子分享的,男人们则聚在一起,摆酒共饮,举杯同庆。真可谓一家添口,全村皆喜呀!杨家楼的村风就是如此纯朴。

娶新娘子,一生头一次,幸福的日子刚刚开始。这一天的酒,喝得应该是最场面的,气氛也更加热烈而活跃。不管天冷天热,酒席多摆在庭院里,黄土之上,蓝天之下,门框上大红的对联,黄铜唢呐声里,老少爷们高高举起的酒杯,是最美最美的祝福。

送殡时也有酒,当招魂幡降下人一生的劳顿,不再享年的老人走了,人间的苦难不再承受。生前无闻,死后热闹,老少爷们举起这杯酒,作最后的告别。这酒喝得悄无声息,喉咙里滚动的热浪,释放强烈的哀痛,让所有人的泪水都有了度数,几个刨坟坑的汉子,喝得眼睛通红通红……

杨楼村的老少爷们就是这样,大声大气,大喜大悲,把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唯有酒。而真正令我怦然心动,有着强烈现场感和参与感的,则是杨楼村老少爷们修房盖屋的壮观场景。

修房盖屋是大事,于是,老少爷们相帮渐成一大民风。首先是打坯,这是乡村最累的活儿之一,一般选在村边不长庄稼的盐碱地,提前把土洇好,讲究不干不湿,能攥成团最好。一般是三人一盘模子,一人填模,一人夯实,一人起坯。汉子们骑马蹲裆式拉开架势,提模有声,夯土震地,衔接有序,汗水飞溅。汉子们轮番上阵,你追我赶,生气勃勃。不出三日,五间北房的坯垛子便齐刷刷地矗立起来,只等晾干,便可选个吉日开工建房。

打坯这么累的活,东家定要备酒的,再壮实的汉子,一天下来,浑身都像散了架子一样。晚饭时喝上几杯,实为舒筋活血,倒下头一夜酣睡,第二天打坯又是生龙活虎。

盖房常选冬春两闲,村里人安排紧凑,一日坐基,二日起墙,三日上梁封顶,三天之内即可成房。老少爷们二、三十人不招自来,各尽所能,不取分文。主家买几盒廉价香烟,烧一锅茶水。午间备饭,大锅白菜炖肉、大笼馒头。起墙了,大汉一手托坯首,一手托坯尾,向上一用力,四十斤重、一尺半长的大坯唰地飞上墙头,接坯者揽坯入怀,如抱小儿。大墙在长,大坯在飞,姑娘媳妇、老人孩子一旁观看,看到高潮,大声喝彩。上梁大吉,拉一挂鞭炮,老少爷们再次举杯相庆,房子就要封顶了。

时光飞度,这样的场景越来越遥远了。村里现在都是一式的砖瓦房,但上梁封顶时,老少爷们捧个人场,到场喝杯酒庆贺一下,这样的习俗还是流传下来。

老少爷们举起杯,好日子越过越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