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看见了同频共振的青春之光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文化中心 张志杰 发布日期:2025-11-07
9月23日,中午十一点半,南门岗的打卡机发出“滴”的一声,我下班了。可雨还在下,细密而执拗,天地间笼着一层灰蒙蒙的湿气。长袖工作服裹在身上,风一吹,凉意便从袖口、领口钻进来,我不由自主地缩了缩脖子。
我背上相机,没有回家,而是转身走向酒文化馆。行政管理办公室负责接待的梁真真上午交代,有一批外地客人十二点前到,要先参观酒文化馆,需要拍照存档。这次加班虽不在计划之内,但我已习以为常。走在秋雨中的古贝春园区,脚步竟生出几分轻快。稀稀拉拉泛黄的梧桐树叶在秋雨的洗礼下摇摇晃晃,像在低语,又像在告别。整座酒文化馆在雨雾中静静矗立,屋檐下挂着水珠,浅灰色的铝塑板更显深沉,飞檐翘角在雨幕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仿佛一位饱经风霜却依旧挺拔的老友,沉默地守护着千年的酒香与故事。
我对酒文化馆,有一种近乎亲情的特殊情感。
2007年,我参加工作,也是那一年,酒文化馆破土动工。我参与修建后的筹备工作,从产品展陈到资料整理,从灯光调试到讲解词撰写,它的一砖一瓦、一展板一灯光,都浸着我们的心血。后来,我成了酒文化馆的第一批讲解员,在那里,我讲了整整七年。那些年,我用声音把白酒文化与古贝春历史讲给成千上万的游客听。如今虽不再专职讲解,但每一次走进这里,脚步都会不自觉地放轻,呼吸也变得绵长。它不只是一个展馆,它是我的青春,是我的热爱,也是我做梦都会梦到的岗位,更是我灵魂深处一块温暖的栖息地。
酒文化馆里静悄悄的,空气里浮着淡淡的墨香和酒香,那是三楼品酒区散发出的酒香,也是游客留言区沁人心脾的墨香,这些香气熟悉得让我安心。
这时,负责这次讲解的讲解员张景瑞打卡回来了。丸子头高高扎起,脸颊被冷风吹得微红,眼神却亮得像星星。
“景瑞,中午吃什么?”我随意问。
“点个外卖呗。”她一边戴着扩音器,一边笑嘻嘻地说,“姐,这雨天,谁还折腾做饭啊。”
“外卖不健康。”我随口劝道。
她耸耸肩,语气轻松:“哎呀,习惯了。加班回家就剩我一个人,再做饭太费劲。外卖快,不耽误时间,再说,咱这岗位,一个月内有几天不加班?饭嘛,填饱肚子就行了,省下时间多看两遍讲解词不香吗?”
她的话里没有抱怨,只有一种近乎天真的坦然。我看着她,心里却有点不是滋味。她才工作多久,却已把“加班”“外卖”“不回家”当成常态。这让我既心疼,又隐隐骄傲。
正说着,陪同这次参观的丁主任来了,他说:客人临时改行程,先吃饭,参观改到下午一点半。这意味着我们下午得提前上班。
“这不还得早点来上班?”我皱眉,冲景瑞说道。
“没事,”她却笑了,眼睛弯成月牙,“我把外卖地址换到这儿就行。”
“下雨天,不回家歇会儿?” “回啥家呀,”她把扩音器轻轻放在办公桌上,转身从柜子里掏出一件厚实的蓝色工作服和一个保温杯,“来回路上要半个小时,下雨天更堵。回去一趟,再回来还得重新进入状态。我就在这儿沙发上眯会儿,盖上这个,”她抖开那件厚工作服,熟练地铺在休息区的沙发上,“等客人一到,精神饱满地开讲,多好!”
她拧开保温杯,热气袅袅升起,映着她微红的脸颊。那动作,自然得像是早已演练过许多遍——不是因为麻木,而是因为,她早已把这份工作,当成了值得认真负责的使命。
我站在她面前,看着她安静下来的侧影,忽然被一种情绪击中。这孩子,不是把工作当任务,而是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我举起相机,轻轻按下快门。闪光灯亮起的一瞬,她微微睁开眼,冲我笑了笑。我拍下的不是她的漂亮外貌,而是那笑容里藏着的光——那是对工作的热忱,是年轻人把热爱种进日常的倔强,是古贝春人一种深沉的共鸣。
外面秋雨未歇,寒意依旧。可这酒文化馆里,却因一个姑娘愿意为一场讲解任务而放弃回家、蜷在沙发上备稿的身影,而悄然升腾起一股暖流。
原来,真正的热爱,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雨天里一件厚工作服、一份外卖、一句“换个地址罢了”的轻描淡写。是在无人看见的角落,依然愿意为一份工作、一种态度,保持热忱、保持敬畏。
一场秋雨一场寒。
可人心若有热爱,便能在寒凉中,为自己,也为他人,燃起一盏温暖的灯。而在古贝春这个大家庭里,正因有无数个像张景瑞这样的年轻人,用青春与热爱默默守护,才在风雨中愈发雄伟,愈发温暖。她们对酒文化的敬意,对岗位的坚守,对平凡日子的深情,足以抵御世间所有的寒凉。这,便是我心中最动人的工作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