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邻居处成了亲人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文化中心 张志杰  发布日期:2025-10-09

      读了上期张玉娟姐姐写的《酒香串起的邻里暖意》,我心头一热,眼眶竟有些湿润。她笔下那些平凡却温暖的日常,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和我家楼上的邻里情。原来,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把“邻居”处成了“亲人”。 

      我和老公的老家都不在武城,是凭着一纸入职通知,从外地来到古贝春酒厂工作的。这些年,我们在酒厂扎根,在厂边的小区安了家。住的是一梯一户的户型,没有对门,只有楼上楼下。楼下邻居为了孩子上学,几年前就搬去了德州,平日里,楼上那一家三口,就成了我们最亲近的“家人”。 

      楼上大哥是位人民教师,言语温和,做事踏实;大姐是医护人员,心细如发,待人真诚;孩子如今已是大三的学生,阳光懂事。记得我们刚搬来那会儿,他家孩子还不到三岁,如今,我家两个娃娃老大上高二,老二也已经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淌,而我们的关系,也在柴米油盐的往来中,越走越近。 

      古贝春酒厂每逢节日都会发福利酒,我和老公是双职工,领的比别人多一倍。每次领回来,我都会拿两瓶福利酒,送到楼上:“这是咱古贝春酿的,纯粮的,您和大姐尝尝。”他们也不推辞,笑着说:“你们有心了,这酒保准喝着比别处香!” 

      酒厂园区种了各种水果树,杏子、桑葚、桃子、苹果……,等水果成熟的季节,厂里就会组织采摘。我也总不忘给大姐捎上一袋:“刚摘的,新鲜,给你们尝个鲜。”而每到夏秋两季,大哥老家地里摘的茄子、辣椒、豆角等应季蔬菜,也会一袋袋送下来:“自家种的,没打药,无公害,放心吃。” 

      最让我感激的,是孩子成长中的“关键时刻”打防预疫苗。 

      由于老公是酒厂销售人员,常年在外地工作,家里大小事务都指望不上。我家两个孩子小时候打疫苗,每次我都发愁:排队、挂号、缴费、请假……可楼上大姐一句话就解了我燃眉之急:“别跑了,我下班带针回来,直接在家打。”她穿着白大褂的严谨,换成了邻家姐姐的温柔,轻轻一针,扎进孩子胳膊,也暖进了我心里。 

      疫情爆发,孩子上网课那阵子,资料打印成了“高频需求”。我家没打印机,楼上却有。孩子一句“妈,老师让打印作业”,我回一句:“去楼上找阿姨,我和她说好了。”楼上大姐从没推辞过一次,连纸张都用最好的。 

      更让我安心的是,我的工作有时加班到很晚,孩子没人管,直接就去楼上吃饭。大姐多炒一个菜,孩子就多一双碗筷。早上上班早,有时候来不及送孩子上学,大姐顺路就捎上了:“顺道的事,别客气。”一句“顺道”,说了十多年。 

      我们从不把彼此当外人。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端一碗送过去——我烙了韭菜鸡蛋盒子,会敲门送上去;他们炖了排骨汤,也会特意分我们一碗。逢年过节时,我们两家也会聚聚,两家把各自做好的饭菜凑在一起吃,喝的当然还是咱家的古贝春酒。 

      有人说,现在住高楼,门一关,谁也不认识谁。可我和楼上邻居,却用近二十年光阴,把两扇门之间的距离,走成了“一家人”的温度。 

      我们不是血缘至亲,却比亲人更知冷暖;我们没有共同姓氏,却共享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张玉娟姐姐说,酒香串起邻里暖意。而我想说,真正的暖意,是那一次次顺手的帮忙,一句句贴心的问候,是孩子熟门熟路地敲开邻居家的门,是深夜加班回家时,楼道灯总被悄悄地留着。 

      这情谊,不在酒杯里,而在日常的烟火中;不在言语里,而在行动的细节里。邻居,是城市生活中最温柔的“意外”。而我们,选择了把这份“意外”,过成了“必然”的温情。 

      我们把邻居处成了亲人,不是因为巧合,更是因为愿意——愿意付出,愿意信任,愿意在别人需要时,伸出一只手。这或许就是“古贝春幸福家园”真正的含义:不是小区名字好听,而是人心温暖;不是房子新,而是邻里亲。 

      愿这份情,如酒香般绵长, 

      在每一扇门后,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