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一杯酒过冬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德州市酒文化研究会 发布日期:2013-12-02
初冬的傍晚,虽然风不算大,但气温却已降至了零度以下,突袭而至的一场冬雨让人猝不及防,更阻碍了老战友王老兄回招待所的路。在我家的这个下午,从省城来办事的老战友因久未见面相谈甚欢。天黑下来了,老友拒绝了我们夫妻一再挽留,急着要下楼回住处,然而,人留不如天留,门外冬雨潇潇,这一下只能是客随主便了。
已经有几年没有在家里留客吃饭了,幸好还有女儿给买的一套电火锅,这回算是派上用场了。我帮老伴迅速清洗了白菜、萝卜、菠菜、粉丝等,老伴则把冰箱里的牛、羊肉拿出来化了冻,切成片,插上了火锅。我找出一瓶酱香型老酒——古贝元,说它老,是因为这瓶酒存放了已近十年,甚至酒的包装盒外面都沾满了浮灰。我把酒倒进了古贝春特制的酒壶里,在灶上的温水锅里一热,顿时餐厅内酒香满堂。这时在城里长大的王老兄闻着酒香,在一旁瞪着眼睛看得有些吃惊。
酒过三巡,房间里的温度也似乎提高了几度,我跟老战友聊起了四十多年前老辈人温酒喝的旧事。这样的事通常是在寒冬腊月里,窗外天寒地冻,白雪纷飞,那时生活困难,物资匮乏,在农村几乎家家都是家徒四壁,但那喜好喝酒的人家常备有一个能盛三两多白酒的锡酒壶,把打来的散酒倒进去,放在炉子上,不一刻,壶中的酒热了,提起来倒进小酒杯中,酒香迅速弥漫在小屋中。那时候的下酒菜也算不上什么美食,顶多一包五香花生米,凉拌白菜心或者把煮熟的咸鸡蛋一切两开放进盘里,要是能炒上两个热菜,那就算是很奢侈的了。如果家里来了客人,我们这些孩子也只有在酒桌旁边眼巴巴看的份,因为虽然家里贫穷,但妇女和儿童不上桌却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老年经是讲究男女不同席的,不像现在酒桌流行的“男女搭配、喝酒不醉”;现在的孩子更是成了太上皇,没有不能上的宴席。不过,现在想起来,这壶里在火炉上温过的酒,除了对肠胃好,更重要的是慰藉了老一代人苦闷的心灵,给艰难贫穷的生活增加了几分暖色。记得我小的时候,只有在爷爷微醉之后才能听到他小声哼唱的分不清是京剧还是河北梆子的小调,反正看着他很高兴、很幸福的样子。
我在十几岁的时候有一次醉酒的经历,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父亲请老乡帮我们家盖房垫地基,那个时候乡亲关系非常纯朴,互相帮忙出点力气都是不要钱的,只要有酒、有菜招呼着就行了,不像现在不管干什么活都要和金钱挂起钩来。打夯的活一般在我们那里都是安排在晚饭后,八到十点钟,活一结束就地桌子、门板一拼,几个凉菜中间一放,绿色玻璃瓶里武城酒厂的散大曲,在酒壶里一温,开喝!有个院里的大哥跟我开玩笑,非要让我喝酒不可,还有一些年轻人也在一旁嘻嘻哈哈地起哄,我仗着出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至少喝了半壶,那一夜我是天旋地转,肠胃里翻江倒海一样,那印象真是太深刻了。可是,第二天醒来,浑身轻松,一点也不觉得累,我这才体会到老人们所说的喝酒解乏。
但是,在那个时候,不是谁家都能置有锡酒壶的,一般来说是爱喝酒又买得起酒的人家,也就是说家庭比较富裕的人家才有。我们家那个胡同里就只有郭二爷爷家里备有这种壶。到了过年过节的日子借用酒壶,是要提前预定的。因为,过年过节本来就是走亲访友,一块喝酒的日子,酒壶能不忙吗?不过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借酒壶还是比较优先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爷爷喜欢喝酒交友,常有客人来;二是在送还酒壶时,爷爷总是在壶里倒上一二两酒,压送给酒壶家的郭二爷爷,就这些酒足够他喝上三、五天的,他能不高兴吗?所以每次去借酒壶,特别是送酒壶时他都是满脸的笑容。那个时候,一般人家酒是不能放开喝的,因为酒少,老百姓的钱又少,想多喝也买不起,哪像现在,每天都能有好酒古贝春喝着。不过酒少有酒少的好处,那时候东倒西歪的醉汉就很少见。
说到温酒,必然会让我们想起《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来,我记不清也没有考证过,关老爷当时用的也应该是锡酒壶吧,不然的话怎么会是温酒?如今在乡村,锡酒壶已经不多见了。那时候,在农村走村串庄的制壶老人,推着一个平板车,一个炉子,还有一个风箱烧火,算是炼锡制壶的全部装备。我曾经站在炉子边亲眼看过制做锡酒壶的全过程,制壶老人弄一些锡块和碎锡片,在炉子上化成锡水,倒在铁平板上,降温后就成了片,把片按形状做成壶身和壶嘴后焊接在一起,顶多也就一刻钟的功夫,一个锡酒壶就做成了。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贝春集团公司人性化地配制了玻璃酒壶和酒杯,用起来既方便又美观大方,农村里也已经见不到喝温酒的锡酒壶了,那些制锡壶的老人也就不知去了何方。
父亲在的时候喜欢用锡酒壶温酒喝,如今,他老人家已离开我们十多年了。在这初冬的雨夜,我又想起了小的时候,坐在父亲身边,看他边喝酒,边抑扬顿挫地给我们讲述《杨家将》的情景,如今,虽然再也不能陪他老人家喝酒,听他讲故事了,但那份温暖却时常在我的心头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