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瓶古贝春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新厂灌装车间 发布日期:2013-12-02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鲁西北平原大运河畔的一个小村庄。
小军是个不善言辞的农家孩子,初二没念完,就说什么也不上学了,任凭父母、亲戚怎样劝说,也无济于事。一个农村娃,小小年纪,不上学,能干什么呢?小军东游西逛在家混了不到一年,父亲求爷爷告奶奶,总算为小军找到了个理想的营生——到离家五里外的一个木匠家去学木工手艺,这在那时的农村,也算是“热门专业”。
别看小军对文化课不感兴趣,可学起木工活来,进步还挺快,师傅教一遍,他就干得有板有眼。学徒不到三个月,他就把家中闲置多年的老式织布机,改成了大衣橱,邻居们见了都赞叹不已。难怪不善言辞的小军深得师傅的喜爱。更没想到少言寡语的小军,竟能用两瓶古贝春把师傅如花似玉的侄女“骗”到手。
师傅和他的亲兄弟住在一个胡同里。兄弟一家过着半农半商的生活,上午到周边十里八乡的集市上卖服装、百货,下午在田里劳作,小日子过得悠闲自在。兄弟有事没事常到哥哥家坐坐,起初对新来的小徒弟不屑一顾。因为这孩子见了面就嘴皮子上的一句话“来了,叔叔”,就没了下文。这对整天赶集上店耍嘴皮子的生意人来说,小军跟哑巴没有多大区别,背地里兄弟曾对哥哥说:“你咋收了这么个徒弟,一脚夯不出个屁来,闷死人了!”哥哥听了嘿嘿一笑道:“‘叫唤的蝈蝈没肉’,别看这孩子不爱言语,干活机灵着呢,我就喜欢这实在的人,将来准有出息,不信咱走着瞧。”
果如哥哥所言,后来兄弟渐渐地发现,这小伙子干活有眼色,舍得下力气,爱动脑筋,学啥像啥。见面的次数多了,小军“叔叔长叔叔短”的,话也比以前多了,兄弟也慢慢喜欢上了这个“哑巴”徒弟,往哥哥家跑得更勤了,跟小军聊起来还挺近乎。哥哥看到兄弟的转变,喜在心头,憋在心里很久的一个想法,终于说了出来。
原来兄弟家有个闺女叫玲玲,与小军岁数相仿,模样俊秀、心灵手巧,毕业后学会了裁剪手艺,平时在家加工服装,农忙时,帮父母赶赶集、种种地,是父母的好帮手、乖乖女。眼下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来提亲的倒不少,就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哥嫂两口子曾私下里讨论过这事,觉得小军跟小玲倒挺般配的,一个是自己的亲侄女,一个是自己的爱徒,亲上加亲,倒是件好事。有心说说,又怕兄弟一家不同意,就一直憋在心里没说出口。
兄弟回家跟媳妇、闺女一说,媳妇觉得这小伙子浓眉大眼挺帅气,干活快当,脑子好使,同意,闺女也没说啥。小军一家当然更没意见,巴不得娶个这么好的姑娘当媳妇。。
两边大人都没意见,就看这俩孩子有没有缘分了。为让两个孩子相互了解,几位大人常为两个孩子创造独处的机会,在一起的时间长了,玲玲发现小军比她想象的还不爱言语。两人见了面,小军说上几句就没话了,每次都是玲玲主动找话题。玲玲就开始向母亲抱怨,起初母亲还劝她,后来看到女儿整天闷闷不乐的样子,就跟玲玲爹说:“你跟哥嫂好好说说,闺女不愿意,咱就别勉强了。”玲玲爸却看好小军,眼一瞪坚决地说:“小军这孩子除了不爱说,哪里配不上咱家玲玲?咱知根知底的,我放心。”玲玲娘听了生气地说:“你不去,我去说!”
转眼快到中秋节了,按照当地习俗,小伙子都要到未来的丈母娘家送礼。那时送礼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丈母娘家一般是不留的,即使留下一样,也要回赠一样早已备好的礼物。那时时兴送四色礼,家家都不算富裕,送点块糖、水果、点心、两瓶特曲酒凑够四样就行了,小军娘生性要强,早早为儿子备好了一份重礼——两包月饼、一只烧鸡、两条大咸巴鱼、两瓶三棱古贝春,这在当时的农村可算是最重的礼品。尤其是这两瓶三棱古贝春,更是重中之重,足已看出男方家对这门亲事的重视。小军娘催小军赶快送去,并嘱咐小军叫人家全留下。
小军提着礼物来到玲玲家,只有玲玲娘一人在做晚饭,寒暄了几句,小军要走,就一样一样从提包里往外拿礼品,玲玲娘心怀“鬼胎”,打定主意一样不留,就一样一样往提包里放,这样拉拉扯扯、推推让让僵持了好大功夫。小军觉得这样推来让去的也不是个办法,知道玲玲娘不会把东西全部留下,就把最贵重的两瓶三棱古贝春往桌子上一放说:“婶子,别的你不留也就算了,这两瓶酒,您一定要留下。我知道俺叔就好这口。这几天地里活忙,让俺叔喝点儿酒,也好解解乏。”话都说到这份上,玲玲娘没法再拒绝,也只好把这两瓶古贝春留下了。
送走小军,玲玲娘回到屋,看到桌上的这两瓶三棱古贝春,就好像看到了两颗炸弹似地着急上火。唉!本想过了秋,抽空跟大哥大嫂好好解释解释,辞了这门亲事。可眼下又收了人家这么厚重的礼,还怎么有脸跟哥嫂说呢?后来一想,这事也不全怨自己,小军要不是说那句话,我能收下吗?玲玲老嫌小军不会说,没想到今天却把我给说服了。我看这孩子虽不能说会道,关键时候却能说到点子上,反正这酒也退不回去了,倒不如说服玲玲,再给小军一次机会,两人再相处一段时间再说。
就这样,玲玲的爹娘形成了“统一战线”,共同劝说玲玲。再说玲玲从小就是爹娘的乖乖女,为了不让父母伤心,答应再给小军一次机会。
这事过后不久,兴许是爹娘故意给两人创造加深理解的机会,借故有事,让他俩去赶集卖货。“他又不会说,让他去凑啥热闹”,玲玲虽然极不情愿,但还是勉强同意了。
两人骑着自行车,一人驮着一大包货物,早早地来到了集市上。卸下货就忙着摆摊,服装该挂的挂起来,百货该摆的摆出来,一阵忙活。这回倒是小军话不少,不住地问玲玲,这衣服卖多少钱,那秋衣多少钱进的,生怕卖错了一件,两人一问一答中,气氛慢慢活跃起来。
不知不觉中集市上的人多了起来。这个人问毛衣多少钱一件,那个人问袜子多少钱一双,玲玲总是抢先回答,生怕小军记错了。后来集市上的人越来越多,玲玲真的是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后来索性放开手让小军卖,反正“有宅子赔不了地”,卖多少钱算多少钱,豁出去了。
再看小军,不慌不忙一点也不着急招揽生意。过来个中年妇女问这袜子多少钱一双,小军慢悠悠地说两块五,人家说一块五卖吗,他说不够本钱,人家说一块八,他说两块钱要就拿走,买卖做成了。玲玲见此喜在心头,没想到这少言寡语的小军,不但能卖货,而且比自己还多赚了两毛。
一个集市下来,没想到小军明显地比玲玲卖得货多,而且利润还大。玲玲觉得很奇怪,回家跟爹说起这事,爹听了笑着说:“‘一赶三不买,一赶三不卖’,有时候卖东西你越招呼,越说好,人们越不相信。小军少言寡语,没那么多话,人们觉得心里踏实,更愿意买他的货。”
玲玲听后细细一琢磨,觉得是这么个道理。真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小军不爱言语也有不爱言语的好处,就是以后俩人吵架他也吵不过我,想到这里玲玲的脸腾地红了。
……
如今,已当上奶奶的玲玲还常常笑着“挤兑”小军,动不动就拿那两瓶三棱古贝春说事,小军听了,总是嘿嘿一笑反击:“我还可惜了我那两瓶好酒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