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老城酒厂有感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文化中心 祝烨 发布日期:2025-07-07
6月3日,我作为文稿编撰者,陪同县电视台的摄影师一同踏入老城酒厂,进行工业遗产宣传片的拍摄工作。此次之行,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拍摄任务,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之旅,让我对老城酒厂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感悟。这里的每一砖一瓦、每一器一具,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些故事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让我对老城酒厂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未踏入酒厂大门,远远就能望见那棵名为“醉柳”的古树。待走近仔细观察着这棵与酒厂共度了无数春秋的大柳树,身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它粗壮高大,小鸟在它身上筑窝栖息,鸟窝在雨水的侵蚀下逐渐变成一个个大洞。为了防止洞再次扩大,公司用水泥将这些大洞一一修复,用铁皮将它的躯干牢牢固定,尽管如此,它依然枝叶繁茂,傲然屹立于风雨之中,继续见证着酒厂的兴旺发达。
随着镜头的推进,我们走进每一位老领导的办公室,一件件老式家具、一本本泛黄的书本、一张张对产品认可的奖状,无不彰显着老领导们那种干事创业的精神。正是他们无私奉献、敢闯敢干,才铸就了老城酒厂早期的辉煌。“那时候都抢着来酒厂上班,一是酒厂福利待遇好,二是在酒厂上班,即使是十里八乡的人都高看咱一步……”伴随着老城酒厂安全中心副主任暴志勇声情并茂地介绍,我们踏入了历史文化气息浓郁的厂史馆。在这里,每一瓶陈列的酒都蕴藏着一段独特的故事,它们静静地讲述着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辉煌岁月。
“你可别小看这仅有半瓶的武城特曲,这可是75年张子文书记来了以后,酒厂研制出的第一款纯粮食酒,有了这粮食酒,来找张书记批条子的人络绎不绝,一车车的酒往外拉,紧接着第二年,酒厂销售收入破了百万元大关。”听完暴主任的介绍,我们转头看向下一个产品。“老三角,我对它印象深,我上学时用的水壶就是它。”同行的摄影师说道。“这瓶是最早出的,还是黑标白盖,后来出的那都是铁盖,这个“老三角”几乎人人都认识,成为了无数人的记忆,有时来参观的还问我这老酒在哪里能买到?”暴主任补充说道。而关于酱香酒的诞生,则源于张子文书记的一句别人认为的玩笑话:“我让大家都喝上茅台酒。”于是,张书记开始了“配方”之路。1983年,将茅台酒厂刚刚退休的生产技术科长杜安民礼聘来到武城酒厂,开启了“北方茅台”的诞生之路。1984年,酱香型白酒成功问世,推动了企业的迅速发展。正是有了这一个个经典产品,才有了这一整面墙的荣誉,它们共同见证了老酒厂的风雨历程与辉煌成就。
跟随着镜头走进老科研所、酒班化验室,一件件简单的仪器,一张张简陋的桌子共同构建起早期的检验设备。尽管条件艰苦,但科研人员却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敢于突破的精神,在这里化验勾调出了接连获得省优、部优等荣誉的优质产品。当我们踏入老窖车间时,一股老窖泥特有的味扑面而来。尽管这些窖池已经停产八年之久,但公司仍然不惜花费人力物力来保护它们。“这些窖池挖出来后仍然能够使用,而且窖池越老,其中含有的微生物菌群就越多,酿造出的酒也就越醇厚。”暴主任耐心地向我们解释道。
随着我们的脚步缓缓前行,视线所及之处,是那些六七十年代顺应时代潮流的墙上标语:“行动战斗化,思想革命化,组织军事化,领导一元化”“农业学大寨 工业学大庆”“劳动最光荣”等等的豪迈宣言。看着这些标语,仿佛把我带到那个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年代,看到一个个工人汗流浃背、辛苦劳作的场景,他们那份执着与信念,令我为之动容。最后脚步定格在实物馆,从古典书籍记载武城的酿酒历史、早期的酿酒工具到早期所用的售酒工具,每一个老物件,都记录着酒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让人流连忘返。
此次深观老城酒厂,不仅让我对老城酒厂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走出酒厂,回望那片古色古香的建筑,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慨与敬意。老城酒厂不仅是一座酒厂,更是一座文化的宝库,它承载着地方的历史与记忆,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我作为文化中心的一员,也会尽我所能,将它保护好,宣传好,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它独特的“美”,感受那份穿越时空而来的文化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