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一杯和事来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山东省武城县检察院  发布日期:2014-09-03

 

酒在民间一直担当着一个重要角色,那就是“和事佬”。长期以来,人们在生活中因为纠纷而结下“梁子”,也只有这种液体能把仇恨浇灭,让双方仇视的目光慢慢柔软下来,最终眉开眼笑。

不管双方有多大的过结,只要能想方设法让他们坐到一张酒桌上,对立的情绪已消减大半。等端起酒杯,基本上已经达到酒释前嫌的目的。再到酒酣耳热,同一种液体在两个人的体内激荡,说话都不一样了:“不就那点破事儿吗,还能伤了咱弟兄的和气。来!再干了这杯,咱还是好弟兄!”喝完,双方同时把酒杯倒过来,滴酒不剩,亮亮各自的诚意,这就叫肝胆相照……

我们村有这样两个“对头”,一个叫马三,一个叫李皋,原本是非常要好的异姓兄弟,文革期间因为派别不同而互相争斗,双方互不相让,越斗越生分。直到发展到打斗,落个两败俱伤。尽管那时我很小,但对亲眼目睹的那一幕流血事件还是记忆深刻:两个人被民兵捆绑在小学校门前的树上,嘴里吐着血丝,还在互相对骂,特别是李皋,脖子上青筋暴起,咬牙切齿,像是疯了一般。事后,马三觉得打架这事挺丢人的,就到关外投亲去了,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毫无音信。

无巧不成书。多年后在村里一个后生的婚宴上,回来探亲的马三和李皋又坐在了同一张酒桌上。始初,两个人眼神互相躲避着,互不吭声。等喝起酒来,李皋按捺不住,举着酒杯说:“三哥,这是咱家乡的好酒‘古贝春’,小弟敬你一杯!”马三也激动地站起身来,举起满满的酒杯,一饮而尽。敬第二杯的时候,李皋说,三哥这些年你在外边还好吧?等到第三杯酒喝下,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抱成一团,哭得像孩子一样……时光流逝兄弟在,相逢举杯泯恩仇。我们在旁边也感动得眼眶潮湿,端起酒杯连连祝贺。

还有一件,也是我亲眼目睹的。有一位当叔的,和两个侄子争一处老宅院。叔叔不知在哪里弄了张宅基证,起诉到法院,非要把在老宅里住了20多年的两个侄子赶出去,收回属于自己的这座老宅。两个侄子年轻气盛,搬出自己的老爹来跟叔叔打这场官司,并且拿出证据证明叔叔的那个宅基证是无效的。双方互不相让,这场官司成了“马拉松”,一打就是十年。这十年里消耗的不仅仅是钱财和时间,更重要的是亲情。

试想一下,这个世界上还有比亲情更伤不起的吗?最先醒悟的还是小哥俩,他们其实最不想打这场官司,他们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收到法院的传票,而被迫应诉的。从卷进这场无休止的诉讼开始,他们就觉得伤耗不起,哥俩双双外出打工。经过十多年的磨砺,哥俩成熟起来,觉得这事情最终得有个了断,这么至近的血亲对簿公堂,无论谁输谁赢,都是很丢人的事情,其结果都是两败俱伤。原本是近亲,最终却反目成仇,而且会世代为仇,无法修复。

哥俩想到了和解,叫上村里主事的人,摆了一桌酒。酒杯一端,晚辈赔礼道歉,辈份长的拿捏不住。“古贝春”的第一大功劳,就是帮着修复了亲情。小哥俩又提出愿意出10万元做补偿,这打了十年的官司终于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尤其在乡间,马勺碰锅沿,家长里短,隔三岔五的,就会闹出些纠纷。依着打官司,非把法院的大门挤破了不可。别担心,民间自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两瓶“古贝春”,再弄几碟小菜,老少爷们儿围坐在一起,敞开量儿地喝酒,自然也就敞开了心扉。这个说,杀人不过头点地,你俩这点事也犯不着惊官动府吧;那个说不就个宅基地吗,还顶不上咱酒杯子这一箍节呢……

说话间,酒干了,事儿也了了。这就是民间智慧吧,当然,少了酒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