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年味蕴酒香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山东省武城县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4-01-25

  进了腊月门,就开始嗅到年的味道了。年的味道是什么味道?是在外游子的辛酸?还是家人团聚的甜蜜?是追忆流年的苦涩?还是开启新春的花香?千般情怀,万般滋味,每个人对年的味道有着不同的品味。但有一种味道是人们在过年的时候共同品尝的,那就是浓烈醇厚的酒香。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酒的国度,酒文化早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朝堂,下至僻壤,但凡遇到大事、喜事、需要庆贺的事,都是离不开酒的。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喝酒的习俗自然也就千差万别。但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酒的主角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起码在我的家乡是这样。

  我的家乡地处恩县北大洼,历史上是个十年九涝、贫穷落后的地方,在我小的时候,人们还过着节衣缩食的贫困生活。但即便这样,每到过年,人们可以不买新衣不买肉,酒却是家家必备的年货。吃饭穿衣量家当,条件好的买名牌、瓶装的,条件差的买杂牌、散装的,但用途相同,无非就是过年的时候敬天祭地、招待宾朋。一年到头到年关了,富人过年、穷人过关,大家其实都挺不容易的,都需要天神地仙老人家的保佑。富人祈求继续发财发大财,穷人祈求不再受穷、平平安安,都要让老人家喝晕乎哄高兴了才行。再就是招待宾朋。虽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但过年了,再穷也有几个穷亲戚要上门的,而且越穷,这上门的穷亲戚就越金贵、越不能慢待,置办酒席自然必不可少。我小的时候家里穷,亲戚呢似乎便不多,但我的小姨夫,还有一个远房的舅舅和表叔,却几乎年年都要来我们家的。每逢他们来,父母就以酒相待,尽管菜肴极为简单,无非就是猪耳朵、炝白菜、炒鸡蛋、拌粉丝、花生豆什么的,但酒却是要讲究的,非古贝春莫属,起码也是古贝大曲。父亲他们几个盘腿围坐在炕桌前,边拉家常边用小酒盅“吱吱”地喝酒,常常都喝得面红耳赤夜深了才散,那醇厚的酒香伴随着浓浓的亲情,直到现在还留在我的记忆里。穷帮穷、富帮富,正是这几个亲戚,是当年对我们家帮助最大的人,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心怀感激。

  我第一次学会喝酒,就是在过年的时候。那是我刚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春节,我跳出农门吃上皇粮,全家高兴,三个昔日发小也高兴,便在年初一的时候聚到我家喝茶聊天,一直聊到晚饭时刻,父母破天荒地为我们安排了酒,而且是从前从不舍得买的三角古贝春,任我们在一间屋子里胡聊神侃,结果,我们四个十六七岁的愣小子,都稀里糊涂喝了个酩酊大醉。自此之后,我似乎也就加入了“大人”的行列,每逢过年,同学好友聚会就成了惯例,而且,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规模不断扩大。临到放年假前,我们这一帮子就开始计划了:初一拜年不出村,在村里的谁家喝酒;初二中午去谁家、晚上去谁家;初三、初四、初五、初六排得满满的,一般到初七就截止了,为啥?因为我们这里有个讲究:拜年拜到初七八,也没豆腐也没渣。其实不光说的是没有好吃的了,更重要的是提醒拜年太晚了不礼貌。这样车轱辘似地转场拜年喝酒,即便那时风华正茂,却也是吃不消的,因此,疯了几年后,确切地说是都娶了媳妇后,才一个个变得老实消停了下来。但过年聚会喝酒还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我们的聚会开始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改为如今的按年轮流坐庄,老婆孩子都参加,和谐酒场文明聚会,既提高了效率又增进了感情,皆大欢喜。

  如今,人们的生活好了,酒早已不是奢侈品,莫说是过年,就是在平时,隔三差五地约三五好友喝一杯,也早就成了习以为常的小事。于是,人们不免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可无论怎样,那缕浓浓的酒香还在,而且伴随着“年”的始终。试想:这“味”越来越淡的“年”,如果再没了酒香,还叫“年”、还有“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