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寄古贝元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小拇指》诗刊编辑部 发布日期:2013-08-31
我爱酒,但不嗜酒,对酒一向心存敬畏。以为酒一旦臻成为酒,便有了生命,有了灵性,有了诗意,尤其是对那些大师级的醇正佳酿,则更是视如良师益友、人生知已,格外敬重有加。每每酌饮,委实不敢以一个“喝”字相待,非奉之以“品”,而不能彼此灵犀于心。固执地认为,酒即是人,或美女,或好汉,安能不尊?倘对名家美酿,以“大碗”相加,又以“大口”吞咽,那喝的肯定不是酒,而是一种轻狂与粗俗,不仅情致尽失,且不亚于一次自我亵渎。正如著名诗人王鸣久,在一篇短文中所言,“酒是物质世界的诗”啊!作为诗人,我的仪酒敬酒之心,自是不言而喻了。
所以,几十年来,我就一直在寻找着我的“酒中挚友”。
这话说来有点儿远。大约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吧,有一位忘年交弟子登门来看望我,临别时,他从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一瓶酒。那瓶酒的外型,颇为古香古色,上书醒目的“古贝元”三字。由于这些年来,社会转型,经济至上,酒家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竞广告,拼包装,成了他们的拿手好戏,好瓶未必装好酒,所以当时,心一边这么想着,眼一边示意感谢,就让家人把那瓶“未入我心”的“古贝元”,作为“一般”酒,随意地收下了。
这事大概又过了四五年,那瓶酒,便自然一直无从提及,淡出了记忆。
有一次,我到省城济南与两位大学同学相聚。学友相见,情笃意切,自然免不了一场小酌。那场小小酒宴,是在学友的家中举行的。当我们三个人坐定之时,菜已上好,酒已斟满。当时我的感觉是——迎面扑来的,是一股浓浓的酱型醇香,而被那醇香牵引,映入眼帘的是一杯不同凡响的佳酿,它纯正、幽雅、清真,剔透晶莹里,泛着淡淡的微黄,这久违,且若无灵犀即很难叫人读出的“厚重”,竟一下子,将我拉回到了二十年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叶,我在公社里做通讯报道员兼文秘工作,由于工作关系,自然而然地有机会接触到领导层的“迎来送往”。有一次,本公社某大队的一位在北京外交部礼宾司工作的同志(听说他曾侍奉西哈努克亲王多年)回家省亲,到公社机关来为党委政府这些年对他家的关照表示感谢。宴请两位书记时,我在座。那次,喝的就是他从北京带来的茅台酒。长到二十几岁,我还是第一次把茅台酒的名字与茅台酒本身,真真切切地联系起来。当时,我在几位长者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打开茅台酒瓶盖儿,小小的宴会厅里,便即刻漾溢出了现在这种浓浓的酱型醇香。不知是让当时宴请尊贵客人的气氛镇住了,还是对茅台酒的那种从未见过的色、香、味所迷,我竟在斟完喝完一轮酒后,立在一旁,久久不知入座……直到客人催促,书记示意,我才将一小半屁股轻轻地放在半个椅子上,嘴里还如痴如醉地咂摸着那绵长的回香。作为一名回乡的“老三届高中生”,作为一位被公社领导从庄稼地里选拔上来的临时干部,作为一个刚刚学会喝酒却只能喝五毛钱一斤地瓜干酒的年轻人,那一次,我确确实实是被初识的茅台酒彻头彻尾地征服了——啊,天下竟有如此的酒之王者!
这,让我不仅知道了世界之大,尤其领略了酒之神圣与辽阔……
见我呆在那里,学友看出了我的疑惑,他一副骄傲地神情说,孤陋寡闻了吧?今天这酒,不是茅台,却胜似茅台。说着他就从身后的小桌上,举起了盛酒的瓶子,我分明看见,那个瓶型,那个装璜,以及上面潇潇洒洒的三个字:古贝元!
我颇有些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的震惊了。
学友继续说,上个世纪80年代,我的故乡武城县古贝春酒厂,成功地运用科学配方,创造性地酿制出了这种近似贵州茅台酒的酱香型古贝元酒,开创了我国“北方茅台”的新纪元。他说,就是这“古贝元”,前不久还摘得了第29届世界优质产品评选大奖赛金奖。如果不告诉你这到底是什么酒,你一定会以为它真的就是贵州茅台……
那天,我们尽情地品味着“古贝元”的酒质、酒格、酒魂,咀嚼着它的悠绵酱香,畅谈着酒这个人类好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我在心里说,你们知道吗,在这个世界上,多少朝多少代,酒的大师品格与神圣灵魂,并未有多少人所真正领略啊!酒,有着透明的形体,你可以一下子就能看清它的一切,但你却不一定真正认识它火热的性情与深邃的内涵;酒,有着大平静,它窖藏三年、五载、十年、二十年,就像这古贝元,它是在炼狱中涅槃的啊;酒,永远都不喜欢张扬,它一直在严格地雕塑着自己的内心,以为只有坚持“克己”,方能大悟大成。假如,酒认识了你,而你又真的懂得了酒,那么,你们便会“人酒合一”,久久地进入一种极其美好的境界——你就是酒,酒就是你,你为酒,而“形而上”,酒为你,而“大真实”,那种意境的玄奥,那种灵魂的神圣,会让你欲神欲仙,妙不可言。
济南之行,曲终席散之时,我最牵挂的,还是我的那位弟子送我的那瓶古贝元。
然而,遗憾的是,等驱车回到家中,那瓶“古贝元”,却由于几次搬家的原因,怎么找都找不到了。我知道,我稀里糊涂地失去了一位酒坛“挚友”;我知道,我错过了一次对酒界“真人”绝妙“心谈”的机会;我更知道,我轻视甚或亵渎了我的弟子对我的一次由衷的尊重。
真的,我为我的少见、寡闻与无知,而唯有懊悔。
这事,就这样过去了这么多年,可“古贝元”那北方茅台的美好形象,却愈发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更加清晰可见,不啻高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