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随笔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古贝春报编辑部 发布日期:2013-08-01
整个冀中大地像是笼罩在漫天的雨雾中,悉悉索索的雨声敲打着眼前的窗户,依稀能从昏黄的路灯掩映下看到穿行的人群,这细细的雨丝仿佛穿越漫长的时空,飘飘忽忽的幻化出那尘封许久的画面。不远处便是那一汪池水,却早已把它那曾有的激情归于平静,湖水轻抚苇丛、莲花、浮萍,盈盈欲滴。
冉庄
未进冉庄,我眼前浮现的画面便是那四通八达的地下王国,耳边萦绕的是那句诙谐经典的电影台词:“高!实在是高!”
听说“地道”,还是源于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的电影《地道战》,它正式放映于1966年。有数据统计这部电影的观看人数超过了18亿人次,是世界电影观看人数之最,它的观看群体足足跨越了半个世纪之多。
我生于上世纪80年代,对这部电影的最初记忆还是村子里放露天电影的场景。尚在村子里上小学的我们,傍晚放学后总会忍不住地朝村委院落里张望,那时走街串巷的放露天电影的人总会驾一毛驴板车,车上装满放电影的器具。每次来,他都会把毛驴拴在村委院落外面的电线杆上,孩子们见此便会欢呼雀跃地涌进院内,一下便把那人围个水泄不通,希望从他嘴里追问出所放电影的名字,孩子们不在乎所放的电影已经看过多少遍,问完后便会在村里的大街小巷大声地叫喊:“放电影的来了!放电影的来了!”随后村里的高音喇叭便会把这消息传送到田间巷陌。
村子里像过节一样,人们放下饭碗,搬起凳子便三三两两地向村子中央聚集,孩子们兴奋得多数连晚饭都不吃,就在这成群结队地嬉戏打闹,电影放映不了多长时间,孩子们就已经钻到大人们的怀里酣然入睡,孩子们在乎的并不是电影的内容,他们的快乐是简单的。
那天村子里要放《地道战》了,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父亲感慨颇多,他的童年记忆便被这电影所传递出的情结充斥着、牵绊着。
一代又一代,看过这电影的孩子们都会被这神奇的地道所吸引。孩提时的思绪早已穿过层层时空,从那大槐树上蹿下,和高老忠一起摇响那口警示敌情的大钟。一铲铲挖下,把那地下的通道幻变成鬼子的坟墓……
汽车在雨雾中慢慢前行,我的心经历着从幻想到现实的折磨,儿时的记忆和梦想将在一个叫做冉庄的村子里实现了。
终于到了冉庄,在蒙蒙的雾气中,我徜徉在电影中那条熟悉的街道上,端详那棵苍老的古槐,那锈迹斑驳的大钟,错综复杂的地道早已把内心翻搅得九转回肠。
我们惊叹的是中华民族在抗击外来侵略时所展现出的巨大韧性、超脱的勇敢和无私的牺牲精神,再就是这无穷无尽的智慧了。
白洋淀
赋予白洋淀刚烈性情的是一个电影人物,他叫嘎子。
赋予白洋淀以荷花淀这美丽名字的人是一个作家,他叫孙犁。
这嘎子像荡里的芦苇,峻拔挺翘。
孙犁笔下的水生嫂像这淀里的荷花,素洁高雅。
荷花、芦苇便是这白洋淀的魂魄。
荡舟白洋淀上,荷花丛中,芦苇荡里满满的都是故事。
高中课本上一直保留着孙犁的那篇《荷花淀》。上高中那会儿,这篇课文被语文老师讲述得声情并茂,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仿佛一切都该是乌泱泱的灰色,死气沉沉。但读孙犁的《荷花淀》却能在那个时代中窥出少有的清新和诗歌般的享受。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荷花淀》
学这课文时,我闭上眼睛就能感受到白洋淀如诗般的景象,也曾对这里充满无限的向往。也在努力感知孙犁所秉承的写作意境,在揣度景象与人的心理之间的相互辉映,体味何为景由心生。
语文老师的讲解让我把这篇课文的空白处记得满满当当,最后竟迷惘于这荷花淀中。
如今荡舟这荷花淀上,挨挨挤挤的荷叶,娇羞的荷花,此时的景象便也只能用那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来形容了。
如今荡舟这荷花淀上,我还沉浸在孙犁的笔下。
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声!
——《荷花淀》
如今荷花娇羞得像纯情的少女,俨然没有了书中所描述的刚猛,这荷花淀在烟雾迷蒙中,像天宫里的瑶池,祥和安然,没有了书中紧张到血脉喷张的感觉。
这荷花是喻人的,它们比喻诸如水生嫂等一大群农村妇女的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他们的家国之爱,夫妻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这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狼牙山
显然这狼牙山所能承载的刚度是诸如峨眉山等所不能及的,狼牙山的血性是其他名山大川所不能比拟的。它名不见经传,却真的像狼牙般硬扎扎的。
在山脚下,你便会被一种情结填充到内心,全然没有了游山玩水的闲情雅致,总被一种悲壮的情怀所左右着,渴望登顶,到那个叫棋盘坨的顶峰缅怀英灵。
雨后的狼牙山,苍翠挺拔,云蒸雾绕,众人拾级而上,满脸肃穆。
狼牙山是与五壮士相串联的,五壮士的精神铸就了此山。
上山的路曲曲折折的,并不时地出现分叉路口,但我们总能从容的选择要到达目标的路,游人是为缅怀也为风景,所以选择路既简单又从容。
1941年秋天,五名战士在掩护完主力部队撤退后,在这狼牙山的分叉路口停下了脚步,前面的两条路一条是主力部队撤离的方向,另一条则是通向狼牙山顶棋盘坨绝壁的方向。敌人在后面紧紧地咬着,五位战士却深深地陷入抉择。
我总感叹信仰所能迸发出的巨大勇气,五名战士何以坚定地选择通向棋盘坨的绝路,只为求死?
现在我们就走在通向棋盘坨的山路上,依稀能感到头顶呼啸而过的子弹,在曲曲折折的山路尽头是生命的终点。
终于到棋盘坨顶峰了,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资料显示:5个战士把3000多敌人引上了棋盘坨顶,他们被团团围住,弹尽粮绝。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狼牙山五壮士》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这声音在群山深谷中回荡,久久不息。
汽车顺着蜿蜒的盘山公路疾驰而下,像是从高高的云端慢慢地坠落,仿佛此时浮躁的性情竟也随之渐渐地归于凝重。冀中三日,竟也似心灵经过一番庄重的洗礼,若游山玩水是放松自己洗涤心情,那这种“红色旅游”给心情注入的是沉重、责任和敬仰,它让我得以重新审视自己,拷问心灵。我们该崇敬那些在民族危难之际,甘于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赞其无私,我们更该将此精神深入到工作中,激励自己为古贝春的前进倾心付出;敬仰那些在水深火热中能保持乐观心态、积极抗争的女先辈们,我们也该将此豁达品格体现在工作的“潮涨潮落”之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求问心无愧;更该自豪于我们中华民族在对抗外来侵略中所展现的勇敢和智慧,若将所有古贝春人的聪明才智汇集一处,相信未来的古贝春会同新中国一样成为世界的奇迹。
冀中三日,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