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德州市酒文化研究会  发布日期:2013-06-02

  说到民以食为天,这个题目似乎很大,大到可以与天同比,但是,要从个人生活的实践角度去思考和回忆,我觉得,那些点点滴滴也就都可以归在这个“天”之下了。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真是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老人们常说,假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让我们畅想什么是幸福生活,恐怕任何人也想象不出今天的境况是如此的美好和幸福。象我们这些六、七十岁的人,小时候历经内忧外患,吃饭就成了头等大事。那时候的生活底线甚至跌到“只要能让我活着”的地步。“以粮为纲”的基本国策,也是针对当时“人活着要吃饭”这个天大的问题而制定的。

  关于吃饭,其实用四个字概括就够了,即:充饥、品尝。我小的时候,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经常填不饱肚子,自然饥不择食。而今天随时都可以品尝解馋。比起从前,天天都像过年。你到街上看看,中国今天所有城市最主要的地段都被商业街、饭店、餐馆所占据,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只广东一地能见到从早茶到宵夜,都有各阶层的人在吃。而目前,走遍全国几乎都一样了。

  三十多年前,国门打开了,中国与国际接轨。客观形势促使我们时时事事都在衡量自己的地位和价值。餐饮大事当然也不能例外。

  年轻时听一位搞接待外宾工作的人讲各个国家人的“吃相”,他说:“欧洲人用眼睛吃、日本人用脑子吃、中国人用嘴吃。”那些话讲得真是很形象。如西餐桌上摆几套餐具,每餐菜都要装饰点花草,搭配上各种颜色;日本人吃饭,讲究营养成分、维生素种类、矿物质含量等;而咱们中国人主要是讲究口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到外国的多了,外国人到中国来的也多了,但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认为中国饭菜优势明显,且尤以外国人更甚。比如有一次去北京看望马季先生,其间遇到老相声演员丁光泉先生,带着他的几个外国弟子和我们同桌吃饭,我借机问他们:“我在电视上看过你们的演出,看出各位都是北京通、中国通,请问各位对中国的哪方面最感兴趣?”只见那几位老外几乎一致地伸出手指,对着桌上的菜和古贝春酒说:“吃、喝。”有位黑人弟子说:“我们几个常在一块议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繁荣到什么程度,才能把餐饮讲究到你们这样的水准?真是难以想象。”还有个老外问马季老师:“马先生,相声段子《报菜名》,真有那么多花色品种吗?”马老师当即回答:“有。相声段子都是源于生活,世间的名吃、名菜比段子里的还要多。”那几个外国人议论纷纷:“中国除了大的菜系:粤菜、鲁菜、川菜、淮扬菜、本邦菜等外,到全国各省地都还有自己的特色菜,包括名酒、小吃、面食等,真是太丰富了,我们哪一个国家也比不上。”

  近些年来有机会出国的人越来越多,出去的人都会见证中国菜在世界各地的兴旺发展。他们说欧美各国的城市,中国餐馆里总有当地人高朋满座地在吃中餐。却很少见中国人坐在西餐馆里吃饭。二00八年奥运会期间,一百多个国家的运动员、教练员多次表示中国菜好吃,在中国吃得好。总之,各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口味不同,但中国菜好吃应该是世界范围内的人所共识的。

  吃饭让人活命,从养生角度上看,情况也是不一样的。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时候人们多患肝病、浮肿,年轻人大多无有生育能力,医院里因此设了闭经科、夜盲科,这些病,其实皆出于营养不良,气血双亏。我小的时候,吃的东西掉地下,捡起来吹吹土就又放进嘴里吃了,而现在别说掉在地上的东西,就是冰箱里的食品,一旦存放得时间长一点,孩子们就给清除扔掉了。再看现在人都得的什么病?是心血管病、糖尿病、肥胖、超重。所以,在今天吃饱吃好之后,又面对着重新调整生活意识、改变旧的不良餐饮习惯的新课题。而更可怕的是,人们开始忘本了,人们忘了当年吃不饱肚子的情景,“好了疮疤忘了痛”,铺张浪费随处可见,餐馆里吃剩的菜比吃的还多,甚至整鸡整鱼都被倒掉,普通群众的铺张浪费更令人心痛,细算的话怕是比公款铺张浪费还要惊人。惊人的奢侈,惊人的浪费,让很多老年人和有识之士痛心疾首。

  党中央及时提出了“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节俭新风得到群众的普遍叫好与响应。就说今年春节,全国各地的年夜饭和春节家宴也刮起了节俭实惠风。一些知名餐饮连锁企业不仅取消了实施多年的包房费、最低消费,不少饭店还推出了“半价菜”、“拼盘菜”。年夜饭过去奉行的“年年有余”如今已演变为迎新春“光盘行动”。这才是真正回归到田园人家过去的生活,不搞那么多的花样,一瓶古贝春酒,一盘花生米,几块豆腐饼,一个小扒鸡和下酒小菜,一家人坐在一起其乐融融,舒适休闲,这有多好哇!

  我非常喜欢这样的餐饮方式,但我又担心,厉行节约能否坚持下去,能坚持多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改革中,我们参照一些国外的模式提出了接待改为四菜一汤。于是又闹出了笑话。客人们见到的是四个大盘子,直径都在四十公分以上,其菜量绝不比十盘少。更有甚者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四菜一汤的内容全都是“山珍海味”。就是在当前,中央八条禁令公布之后,仍有的人从扎眼的高档酒店转移到私人会所、商务会馆、甚至是机关食堂,还有的农家乐洗桑拿,矿泉水瓶装茅台,红塔山盒里藏中华之类的传闻,可见,对涉及自己的铺张浪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再好的政策,再好的制度,也会成为一纸空文。

  中国人崇尚节俭,自古就有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中国人又非常好面子,总有人“打肿脸充胖子”,更有人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当节俭与面子碰在一起的时候,节俭便会像“受气包”一样,可怜兮兮地给面子让路。所以,有人说:是“面子文化”制造了“中国式浪费”。鲁迅先生早就说过,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在我们中国有没有面子,给不给面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很多人认为,有面子就意味着有可信度,就意味着别人会“高看一眼,厚爱一层”,现实生活中,越有身份有地位有钱的人,越有面子,有个企业老板对我说:“开着桑塔纳和开着奔驰宝马,在高档酒店和小饭馆谈业务,结果就是不一样。”于是,很多消费,并不是有用,值得,只是因为“有面子”。

  古人有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对已经习惯了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爱面子的中国人来说,到底怎样才能反对铺张浪费呢?

  就我们这些社会普通公民而言,更需要的是自觉破除面子文化,因为普通公众游离于制度之外,再严格的制度对普通公民也缺少约束力。也许有人会说,我是一介草民,口袋里的钱很少,不会搞什么铺张浪费。可是咱们可以细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咱能不能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把米、一分钱?在婚丧嫁娶时能不能不搞大操大办?平时来了客人能不能从实际出发少点几道菜?能不能除了家乡的古贝春之外不再点那些光有其名而又无法保证质量的“高档酒”?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就看我们能不能放下面子,想不想去办,会不会自觉办。

  保持身体健康,才是人生第一要务。在各种保健因素中,“吃”占据着最主导的地位。社会发展了,今天我们有条件讲究营养,做合理有益和有效的饮食选择和搭配了。只要大家都来提高认识,懂得节制,厉行节约,记住“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自觉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那么,我们祖先前辈留下的珍贵的食文化,就会更好地继续为人民造福,使人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