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平面飞翔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古贝春报编辑部 发布日期:2013-05-02
想写写关于汽车的话题,马上就想到了这个题目。当然这话也并非我的原创,上海磁悬浮列车达到了目前路面行驶每小时430千米的超高速度,在高速行进的过程中,这种列车利用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使列车浮在轨道以上1至10厘米,把行车过程中的摩擦力减到最小。这种列车的宣传口号颇具味道,那便是“在地平面飞翔”。
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体现到了方方面面,人类所一直追求的是能利用最短的时间在不同的地点间移动,这便是“速度”。追求高速度的漫长过程,无论是对人类的创造性还是人们心灵上的历练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当人们利用自己的双脚在丈量两点间的距离时,很快便达到了一个极限,从1896年现代运动会上创造第一个百米纪录11秒8到今天的9秒58,这个记录提高了不过2秒多钟。第一个骑上马背和第一个登上船者,虽已无考证,但却是最该被载进史册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阐明的就是人类适时认识到了自身在速度上的缺憾,并找到了提高速度的方法,那便是“善假于物”。也便由此,人类成了地球上“速度最快”的物种。据了解,猎豹是陆地上速度最快的动物,也仅仅在每小时90到110千米之间,无法与现今的汽车相比,马的速度甚至无法与普通摩托车相提并论,至于马车也已不及现在自行车的速度,人类为追求速度“假”的这些“物”被现代人叫做“代步工具”。
随着城市向西的扩延,我们古贝春公司虽已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但相较城内的那些部门,上班时多少还是远了些,这样,古贝春人的代步工具显得重要了许多,从当初厂区内一水儿的自行车到一水儿的电动车,再到如今逐渐成规模的汽车,其实这也只是中国百姓代步工具快速变迁的缩影罢了。
老家那辆“飞鸽”自行车终于被送进了废品站,从大人们的话语中,我还是能想象出其曾有的显赫地位的。据说,它曾经是村里少有的几辆自行车之一,是上世纪60年代家里人到处筹集够票后托人从天津带回来的。来到家后,车梁架全部用红绸布缝制包裹起来,脚蹬子用废弃的胶带缠绕,就连车把手上,后尾灯上,车座上都挂满贴满这样那样的装饰物品,甚至还为其停放特意设计了一个木头支座。那时候这车所代表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代步工具了,而是一种无尚的荣耀,这车一般情况下是不用的,但它一旦被骑出来了,必定是要有大事发生了。祖父骑它去赶集时要从村中央大路经过,他不骑上车子,就这么推着走,逢人便打招呼。“捎东西不呀?”“捎信不呀?”。离家最近的集也得10多里路,由于缺乏交通工具,没啥大事人们是很少赶集上店的,祖父是个热心肠,往往回来时满载而归,自行车上叮叮当当挂满帮四邻八舍捎回来的东西。祖父自然舍不得再骑上它了,就这么推着从集市走回来,往往到家的时候,早已日过晌午了,不见得比步行前往省得了多少时间。
这自行车另一项大的功能在村里却是尽人皆知的,就连那些年过半百的大娘、老嫂子们,一提这车都会不好意思起来,或许她们中间很多人都是骑着这个自行车嫁到这个村的。据父亲讲述,逢村里有个婚嫁啥的,祖父是特上心的,早早就会把这车擦得铮明瓦亮的,就因这车比较新,迎亲回来时,大多会让新媳妇儿骑回来。当地“闹新媳妇儿”是延续多年的风俗,那这自行车也便在这一次次的“闹媳妇儿”中伤痕累累。当接亲的队伍一到新郎官的村口,一帮帮的半大小子便会拦住新娘子要糖要烟,以图个喜庆,这时候即使闹得再凶,新娘子也断不可翻脸。就在这拉拉扯扯中,家里那自行车摇摇晃晃的在新娘子手里像个秋千。好不容易挨到家了,大门外的鞭炮声早已噼噼啪啪响成一片,这时候新娘子往往会把自行车随手一扔,跟随的伴娘们会架起她向屋内飞奔,还要时刻防备愣头青小子们随时伸出的绊脚腿。小时候,我亲眼见过家族里一个小婶子被绊倒,摔得差点哭出声来。还没等人把家里那辆自行车放到新郎官的院里,早有一帮小孩子把自行车上的铃铛皮、车座套等一切可拆的东西藏起来了。新郎官家里人得备好糖果,找这帮孩子去换。当一切结束自行车被送回来以后,祖父指不定多心疼,但有人要用的时候,他还是会乐呵呵地从不推脱。
当我对这自行车有印象的时候,这车早就不复当年的光鲜亮丽,尽管那时候车梁架上还缠着早已褪色的红绸布,但已不再似以前那般地位显赫了,因为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能买得起自行车了。姊妹们都用它学会的骑自行车,学车的过程中自然把它摔得面目全非,光是脚蹬子就摔坏了好几个,但真正结束它“生命”的却是我。1994年小学毕业时,村里几个孩子偷偷地报考了当时名气较好的县一中初中班,可能是我们的偷摸之举遭到了上天的报应,考试那天早晨就大雨倾盆。有时候教育孩子,我会把当时我们父母的所做所为当成一种教材去讲。就我们几个孩子,一人一车,披着雨衣,真真就没有一个家长去送我们。村西的路上是粘粘的红土,红胶泥瞬间便把车轮子塞得死死的,连转都转不了,我们几个拼了命才捱到离村最近的柏油路上,在那离学校还有20多里路,我们几个像落汤鸡般进了考场,我清楚记得那时一边考试一边还能感觉到身上的水直往下滴,我被冻得浑身打颤。我们几个都没考上一中,但却因为那次我摔断了自行车的大梁而遭到母亲无数次的埋怨和数落。
那时候,我们是知道这世界上有汽车这种东西存在的,见到村里有车经过,也那般渴望上去坐坐,当初一同赴考的几个人一定也没奢望过几十年后各自都有了自己的汽车,但当坐到一起谈起当年那段雨中赴考的往事时,都会觉得正是当初没车让我们留下了些许的遗憾。如果是现在,或许安安稳稳一身洁净到考场的我们,会有另外一段人生等着我们了。
真正属于我的第一辆车是一辆电动车,那是我攒了一年的工资才买到的。每天上下班我再也不用着急忙慌地赶时间了,每逢下雨的时候,我可以用雨披把自己紧紧包裹起来而不至于频繁地蹬车而使自己全身湿透了。有了电动车后,我已然觉得自己有了一双翅膀,虽然它还没有能让我在多大的空间内驰骋,但我能体会到速度带给我的心灵上的畅快,让我不再畏惧行程的艰难和劳累,使我敢于行路,享受路边风景带来的愉悦。
我倍加珍惜和爱护它,绝非单单是因为它对于我来说算是昂贵的价格,更多的是一种能满足我某种需求的感激之情。在初入职场动荡不安的那些日子里,也是它载着我饱尝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幸福甜美。初认识丈夫时,我总会骑着电动车把他甩得远远的,丈夫也便会骑着自行车夸张般地疯追。我放慢速度后他也慢慢地追上了我。他会喘着粗气风趣地跟我说:“莫用你21世纪的交通工具,跟我60年代的自行车比速度,我是自叹弗如了。”我开玩笑地告诉他:“如果你用60年代的理念追寻21世纪的爱情,你也会是如此,追都追不上我。”丈夫当初就给我一个承诺:“我要用21世纪的汽车让这你追我赶的爱情,变成生死相依的同舟共济,相濡以沫。”
嫁给丈夫的时候,是他最困难的时候,一起嫁给他的还有那辆电动车。婚后的我们经历了很多很多的困苦,这电动车也伴我四处辗转,直到我们慢慢有了自己的房子,伴着我终于进入古贝春公司,从此一切便进入简单的重复,风雨无阻,简简单单也快快乐乐地过日子生活。
电动车老了,是该换掉它的时候了,那天我把它仔细擦了擦,心里涌起的是万般滋味。心里特能体会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那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意境,万物之所以可给其假定灵性,是因为它承载的事情和岁月太多太久了吧。
当贴着古贝春公司标志的汽车在城市的路上驰骋时,我所感叹的是社会的巨大变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也赞叹公司给予这种流动的社会韵律所增添的出彩一笔。贴在车身上的那句“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警示语,并不是古贝春人否定自己的矛盾之举,而更像是勇于剖析和改进的、敢于创新与发展的华丽乐章的二重奏。在地平线上畅快飞翔,体验风一般的速度,让心归于自由,体验时代变迁。最后提醒大家,安全驾驶才能体会到驾驭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