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拾忆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公司企管办  发布日期:2013-03-02

  “大雪纷飞,写信去归;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情结。中国人讲究的是一种“年味儿”。一进腊月,许多敏感的人就已经嗅着那浓厚的“年味儿”了。尤其是把“灶神”送上天之后,“年味儿”一天浓似一天。

  儿时的年味儿是从进腊月就开始做吃的,家家户户都开始忙,那时候的物质生活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刚进腊月母亲就开始蒸年糕、蒸黄面窝窝、蒸包子、蒸尖馒头。说说蒸黄面窝窝吧!比较复杂的,每年自己种粘黍米,到腊月母亲就开始清洗黍米,然后盛在竹筛里控水,第二天去村里的石磨上磨成面,那时候没有电磨,是原始的石磨,套上牛拉石磨将黍米磨成面,因为面比较黄,在老家我们都叫黄面,蒸熟后形状似窝头,黄面窝窝因此而得名。黄面磨好后母亲开始和面,准备枣,枣必得经过精挑细选煮熟,等黄面发酵好了,做成窝头状再往上面加枣,我那时候也会搀和着做,但每次都做不成型,呵呵!蒸熟后的黄面窝窝金黄中夹杂着红色,色泽鲜艳诱人,入口淡淡甜香,令人垂涎三尺。刚出锅的黄面窝窝粘粘烫烫,心急的人常常会被烫着,惹得旁边的人哈哈大笑。母亲还会做一些吉利的小动物的面食,这些都是平日不做的美食。

  那时候过年,置办年货似乎成了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大街小巷人头攒动、车水马龙,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完全沉浸在忙年的气氛中。人们辛勤劳作了一年,就是为了过年时好好享受几天,所以会毫不吝惜地将一年的积蓄拿出来割年肉、杀鸡鸭、蒸年糕、打酒,置办丰盛的年节食品。新年讲究一身新,女人们带着孩子到集市上添置新衣服,碰到街坊邻居都不忘问候一句:“年货备齐了吗?”所以小时候特别希望过年,过年可以吃到平日不常吃到的东西,那些稀有食物过年时父母亲才会想方设法弄一点来表示年意。

  年三十中午,吃大餐,呵呵!鸡鸭鱼肉全部上桌,当然也少不了古贝春酒,儿时平日里母亲从不喝酒,但年三十父亲会给母亲倒满一杯酒,感谢劳累一年的母亲,母亲总会说:“下午还要包饺子,不喝了。”父亲说:“喝吧!一年到头了,过年哩,下午我帮你包饺子。”母亲微笑着点点头。但每次喝完母亲都说好喝,所以我便以为酒是很美的东西,小试一口,啊!辣死了。一家人都笑了。

  儿时过年的时间长,一般来说不到正月十五元宵罢灯,年是不会结束的。那段日子我玩得最开心。虽然玩不出很多名堂,但心里什么都不需要去想。男孩子在场地上打陀螺,几十个孩子天天比赛,把那片地都踩得光溜溜的,天天口袋里藏着拆散了的爆竹,手里捏着一根点着了以后满田野地去奔跑,去嬉闹,一会儿点上一个爆竹扔到空中,一会儿塞一个爆竹到土墙缝里炸出个小窟窿,如果想使坏就将爆竹插在牛粪上,一点着炸个牛屎开花……女孩子嘛就没有这么调皮,过年的时候父母会给我们买花戴,那个时候花只是过年的时候才给买的,对女孩子来说戴花就是很美的一件事情,还有新衣服可以穿,当然过年穿新衣母亲总是给我放上钱,虽不多,但好的寓意,说是一年孩子不缺钱花……

  儿时过年的时候,最乐的要数老爷爷了,看到满院的孩子跑,老爷爷乐得合不拢嘴,老爷爷总是用颤抖的手从怀里掏出零钱,每个孩子一块钱,那时候的一块钱对我们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数目,男孩子得钱得给老爷爷磕头,女孩子就免了,我们拿着一块钱高兴地乱跑,笑声笼罩整个村庄。

  儿时的年渐行渐远,我怀念儿时的年味儿。对于儿时的我来说,过年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也是非常急切的,这种期盼饱含着我对甜蜜幸福时刻的期待。因为我知道,过年时,不仅能穿上新衣服,吃上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还能跟小朋友们一起燃放爆竹,更重要的是还能从大人那里得到几元的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