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话酒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公司勾储中心  发布日期:2013-02-02

  “金蛇狂舞新春到”,转眼又要过年了。春节是我国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据史料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自汉代开始,年节开始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可以说,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每逢春节,礼花绽放、舞龙舞狮、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影响着世界。春节也是历时最久的节日,人们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从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的让人热闹近一个月。

  春节也是离不开酒的,早在西周,我们的祖先就在辞旧迎新时携美酒、羔羊欢聚庆贺、祈祷丰收,由此开启了过年饮酒的先河,汉代以来,春节饮酒已形成风俗,《诗经》中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宋代苏辙《除日》有“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的诗句,分别记录了古代新年饮“春酒”和“屠苏酒”的习俗。社会发展到今天,古代人们过年的一些习俗已被省去,但饮酒的惯例却普及到家家户户,美酒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祥和、欢乐,春节早已与源远流长的酒文化融为了一体。

  春节首先是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中国人是家庭观念最强的民族,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泊的人们春节一般都要回家,所以中国有了“春运”现象。一家人有老有小,父慈子孝、母良妻贤,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享受着这骨肉情、合家欢,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充分表现出一家人的互敬互爱,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酒席,即使过得不太富裕,平时不怎么喝酒,年夜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古代的“分岁酒”就是除夕大餐的重头戏,晋代《风土记》记载:除夜祭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明代沈宣《蝶恋花•除夕》诗云:“分岁酒阑扶醉起,阖门一夜齐欢喜。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现代人对此也尤为重视,一家人团坐一大桌,吃着美味佳肴,端起酒杯,祝长者健康长寿、祝后生事业有成,老人眼看儿孙满堂,感到过去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精神上得到极大的安慰,一家人共叙天伦,尽享人间温情,吃完年夜饭,看春晚、守夜,带着微微醉意,聆听新年的钟声,这是何等的幸福。

  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从正月初二,人们开始走亲访友,客人上门,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精美菜肴摆上桌子、斟上美酒,亲戚朋友有的一年见不上两次,而这也成了喝酒的理由,到哪家不喝上两杯,吃饭便索然无味,人们喝着酒,拉拉家常、谈谈往事、共贺新春,彼此的感情得到加深。春节也是各种聚会最集中的时段,朋友聚会、同事聚会、同学聚会、老乡聚会等等,饭店常常一桌难求,酒逢知己,把酒叙情,喝个痛快,觥筹交错之间,欢笑声声、人情浓浓,即使相互不太熟悉的人、甚至有些隔阂的人们,只要能坐在一起,三杯两盏淡酒,便会热血沸腾、相见恨晚,再一句“过年好”、“恭喜发财”谁听了都高兴。春节让你我有机会坐在一起,美酒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过年免不了向长辈、朋友赠送礼品,这也是酒在春节的另一个重要角色,虽然现代的礼品琳琅满目,虽然“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不绝于耳,但过节送酒还是中国人的首选,礼品是感情的载体,中国人爱面子,所以礼品要显出品位、不落俗套,选择两瓶包装精美的白酒应该是倍儿有面子,白酒名贵正统,符合中国人收礼的心理。在我的家乡过年过节送酒是一定的,别的礼品可以不收,但酒不管是何种品牌、何种价位一定要收下,老人还常常向别人介绍:这是某某送的酒,脸上充满了自豪。中国是一个崇尚礼节的国度,礼尚往来是过年的一个传统、也是一种文化,过节送酒正是这种文化的一个体现。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放鞭炮、包饺子、拜神不再是春节固有的习俗,年俗也被不断推陈出新,现在年夜饭有的到饭店吃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甚至春节外出旅游,各种新形式在出现,但人们期盼幸福团圆、祈求顺利平安的内涵没有变。春节需要美酒的装点,这也成了中华民族千古不变的传统,在春节能有几杯白酒,有几分浓浓的醇香,更能助兴,更能增添几许温馨,有了酒,年味更浓了。

  “美酒千盅辞旧岁,梅花万朵迎新春”,让我们斟满一杯甘美的古贝春酒,迎接春天、迎接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