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会快乐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德州市酒文化研究会 发布日期:2012-01-02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几十年,到底是为了什么?不少的人懵懵懂懂过了一辈子,也没想过这个问题。我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人,直到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才懂得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我想如果能早一点把这个问题想通,肯定会少一些挫折,更多一些快乐。
许多的人一辈子都忙着赚钱,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按说这样做也不能说是很错。因为在市场经济里,一个人如果没有钱是无法生存的,不赚钱怎么能行呢?但是,赚钱不是目的,享受才是目的。生活中除了靠钱能得到享受外,还有许许多多不用钱也能够得到的享受。有些享受有钱也得不到,跟钱没有一点关系。有个叫“大衣哥”的农民歌手,生在山东济宁的农村,他从小就喜欢唱歌,甚至连吃饭睡觉时也唱,几十年来,田间地头他的歌声从未停止,梦想有一天能到更大舞台上一展歌喉。他经常为乡里乡亲唱歌,只要有人想听他的歌,他就唱,赢得平民百姓一次次的满堂彩,越来越多的人都慕名去看他的演出。听他的歌,著名歌唱家《纤夫的爱》的小妹于文华听了他的演唱之后都动情的邀他同台演出二重唱。终于他报名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比赛,演唱结束后,他获得了全票通过,顺利晋级年度的总决赛。当评委老师问:“你最大的幸福是什么?”他说:“我觉得唱歌就是我的生活,有人想听我的歌,我就会给他们唱,因为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把我的歌声带给更多的人,把我的快乐带给更多的人!”全场再一次爆发出排山倒海般的掌声。你看,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学会享受整个做事的过程,这不就是幸福,这不就是快乐吗?
日常生活的一些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佐证;快乐的人更受欢迎,更有吸引力,更健康,同时也更为成功。既然快乐可以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这么多正面的影响,那我们为何不让自己快乐起来呢?
一个人的快乐与否往往和他周围所处的环境有关,这环境主要是指人的环境。一个人如果没有人跟他捣乱,他就会活得快乐一些。反之,如果人人都跟他过不去,找他的毛病,诬蔑他,侮辱他……他自己再有本事,再懂得怎么追求快乐,也没有用。有个叫多丽丝•奈斯比特的外国作家说:“看看你所选择的伙伴们,他们积极吗?他们是否鼓励你,或只是一群爱唠叨、诉苦的人?那么最能给你带来好运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走开。让积极的人围绕在你的身边,加入他们。”我不赞成这位作家“让他们走开”的办法而赞同后者,试想如果能把那群“爱唠叨、诉苦的人”叫到一块,平心静气地坐在一起,两瓶古贝春美酒,几盘下酒的小菜,边品酒边谈心,既化解了矛盾,又拉近了感情,心平气和,精神愉快,岂不美哉?所以一个人快乐不快乐不光与自己懂不懂得快乐有关,更与周围的环境和周围的人有关。快乐是一剂处世良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喜欢同具有快乐感的人相处。快乐能带动周围的气氛,使空气也快乐起来,让人们共享快乐的果实。由此看来,快乐不仅是一个个人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每个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不但要做到为自己追求快乐,还要懂得帮助别人追求快乐,使我们的全社会都快乐起来。
每个人在不损害别人快乐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快乐,或者在追求自己快乐的时候也帮助别人快乐,全社会的快乐就会有极大的提高。我们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自己快乐,而是全社会的快乐。方法很简单,就是自己快乐,别人也快乐。
但是,快乐又是一种能力。有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为什么呢?这就是一个能力问题。
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实践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这种能力不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外在表现,都是多方面的,我觉得可以主要归纳为三句话:对人要有宽容心,对事要有辩证脑,对信仰要有钢铁志。
人非圣贤,有错难免。生活中我们会有各种错,比如学习和讨论中讲了错话,或是在工作实践中做错了事。孔老夫子说过:“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之方也,亲亲为大也;亲亲为大,和睦相处,就可以快乐起来。我们要知道人在宇宙中的渺小,一个人的能量是非常有限的,明白了这个理,就不能去一味的张扬个人欲望。事情就是这样:以己为喻,方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容人所不及,谅人所不能,恕人所不知,礼人所不欲,让同事、工友、同志间的快乐、和谐气氛变浓,不快乐、不和谐因素逐渐变小。事情就是这样,地厚者自平,宽容者自乐。需知,人的容量和他成就的事业是成正比的。在容人中,宽容者得到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事业的成功和发展。
世界上的事总是有一利就有一弊。风景如画的深山老林虽然天蓝水绿,往往在那里的老百姓饭碗里的东西却不尽人意;城市里的物质五光十色、丰富异常,但噪音与污染却时时惹人烦恼。事物就是这样:沙中有金子,玉中有石头,这是事物的辩证法,也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辩证思维,对任何事,都要用“两点论”。世界万物的有与无、聚与散、难与易、长与短、上与下、前与后都是相对而言并相互转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生活中,大概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想什么,却没什么;怕什么;偏偏来什么。于是沮丧、焦虑、忧愁接二连三地出现了,心情就像六月天气一样地变化无常,“郁闷”便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其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碰到一点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就唉声叹气,一蹶不振。要相信,事情总会向好的方面发展,风雨过后一定会有晴天。我去杭州灵隐寺时看到一幅对联:上联是“人生哪能多如意”,下联是“万事但求半称心”。细细琢磨,令人豁然开朗。它奉劝世人要活得宽松、从容、大度、豁达。把琐事看淡,眼界放宽,心平气和的面对现实,从而乐观的面对今天,快乐的奔向明天。
就说我们这些普通的人吧,其实每天也都有快乐环绕着我们的生活,只是需要自己去怡然体味而已。如能做到早起早睡,精神抖擞,不亦快哉!晨起锻炼身体,气血畅通,不亦快哉!三餐都吃七成,午晚有古贝春美酒相伴,享尽美酒佳肴的滋味,不亦快哉!睡觉之前,热水泡脚,浑然入梦,不亦快哉!……
你以前不快乐也不要紧,尽管快乐是需要能力的,但快乐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只要你多观察 、多学习、多积累,放开胸襟接受,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快乐皆是。只要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学不倦、慎思不断、明辩不止、笃行不变,快乐就如万山中的溪水那样,与日俱增,一路欢歌的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