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峰:敢为人先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 发布日期:2012-01-02
《华夏酒报》记者 段文卿 本报通讯员 顾金栋
2011年3月1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当第11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结束了所有的议程胜利闭幕后,周晓峰随着人流步出人民大会堂。他没有匆匆地离去,而是站在大会堂的台阶上,凝眸远望,思绪万千……
他仿佛又回到了16年前。那时,他刚到古贝春任职,古贝春的路怎么走?将向哪里去?前程如何?这些都是摆在周晓峰面前的谜。
为了揭开这个谜,他只身来到北京,找到当时在国家商业部任职的一位老领导,请他指点迷津。
那天傍晚,天空飘着雪花,寒风刺骨。也是在人民大会堂前,老领导语重心长地送给周晓峰八个字“虚心好学,敢为人先”。老领导的话让周晓峰心里热乎乎的,也有了底气。
周晓峰记住了,在他人生拼搏奋斗的征程里,他努力实践着:好学,敢想,敢干。而且“干就干大事,成就成大业,争就争第一”,“认准了的就坚决干到底,不达目的,誓不休”。这也许就是他成功的方程式。
敢想,创惊世之举
1996年1月,正当周晓峰在山东省武城县商业系统如日中天的时候,一纸调令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被任命为古贝春的党委书记和总经理。
走马上任的那天,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有的是一群群等待要工资的人和企业濒临倒闭的破败景象。
路该怎么走?周晓峰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周晓峰得出了结论:“古贝春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牌子不硬,质量不高。古贝春要发展,必须抓产品质量,创国优名牌。”周晓峰对班子人员说。
但如果按常规发展,几年,甚至十几年也解决不了名牌问题。怎么办?周晓峰经过认真分析、思索后,果断地定出了这样的基调:“高标准起步,超常规发展,创国优名牌,办大型企业。”
调子定准了,戏怎么唱?
周晓峰做出了让谁也想不到的惊世之举:与中国酒业大王“五粮液”联姻,开展技术合作。此言一出,满城皆惊。“什么?与五粮液合作?天方夜谭!”“这个周大胆,真敢想!”议论纷纷。
但是,周晓峰说到即做到,不久,他就带领一班人马踏上了漫漫的“求姻”之路。有道是“上山打虎易,开口求人难”,况且求得又是“酒业大王”呢。
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南来北往,多少人苦苦周旋,最后应了那句古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96年7月,五粮液终于答应了这门“亲事”,并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
从此,五粮液的技术人员住进了古贝春,开始指导生产和改进工艺,也就此掀开了古贝春进行彻底的技术革命的崭新篇章。
1996年9月,嫁接五粮液新工艺、新技术后的第一个宝贝——“五星级古贝春”成功问世了。酿酒专家周恒刚、高景炎、高月明等齐聚古贝春,在品尝了“五星级古贝春”新酒后,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五星级古贝春”也以其新技术、新口味、新包装、新形象,在市场上一炮打响,很快红遍山东、河北等市场,也改变了当时鲁酒缺乏浓香型高档白酒的现状,在鲁酒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彩的一笔。
有了新工艺、新技术,古贝春就掌握了开发、生产新产品的真谛,也掌握了打开市场之门的金钥匙。其后,四星级、三星级、百年老窖等古贝春新产品相继问世,成为推动古贝春事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古贝春的品牌形象日新月异,并且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自1996年至2005年的十年间,古贝春的主要经济指标每年以超出30%的速度增长,其品牌价值也从10年前的不足亿元提升至60多亿元。2003年获“中国白酒工业百强企业”称号;2005年,在全国浓香型白酒质量鉴评中低度与高度酒分别摘得第一名、第二名桂冠;同年“古贝春”一举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评定为“中国白酒工业十大区域优势品牌”;2007年,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历史文化名酒”等荣誉。2009年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周晓峰个人被评为“优秀企业家”,“中国工业经济年度十大新闻人物”、“支持新农村建设功勋企业家”、 “山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佳领军人物”等称号, 2008年,当选为第11届全国人大代表。
敢为,显雄才大略
2008年前后,国家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消费升级。白酒行业全面复苏,推动了白酒产品结构的整体升级,并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在机遇面前,古贝春如何发展?是满足现状,舒舒服服过日子?还是抓住机遇,力求更大突破?
周晓峰当然选择了后者。
经过深思熟虑,周晓峰提出了古贝春发展新思路,古贝春要全面实施“第三次创业工程”。即:在实现已建的热电联产、生物科技、粉煤灰制砖三大项目投产增效的同时,新上10万千升白酒扩产二期工程自建项目和玉米深加工、玻璃制瓶、陶瓷制瓶、彩印包装四大招商项目以及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和房地产开发公司,由此拉开了打造长江以北最大五粮型白酒生产基地的宏伟序幕。
周晓峰的新目标刚一出台,立即招徕了质疑:“投资这么大,要冒多大的风险啊,这个周晓峰是真能折腾!”“这是放着舒服日子不过呢!”
除质疑外,更多的人在为他这个“拼命三郎”的身体担心:几十年来周晓峰没日没夜地奔波,白天拼命工作,晚上开会常常到深夜,开完会还坚持学习,记笔记;从来没有个节、假日,只有每年农历的大年初一才与家人吃个团圆饭。常年超负荷运转,身体严重透支,年纪轻轻的就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每天要吃大量的药,还得注射胰岛素,这样的身体还能抗得住折腾?
但周晓峰就是周晓峰:“我没事,离死远着哪,我不干出点名堂来,马克思能要我吗?”
在周晓峰的坚持下,古贝春以建设一流品牌,跻身一流企业为目标的“第三次创业工程”全面开始了。
2010年8月,以新型酿酒车间、酒库楼和酒仙山为主的白酒主业二期扩产项目全面峻工投入使用,新型酿酒车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408个超大型窖池,新修建的车间规模宏大,而且采用机械化设备和设施,新增年产优质酒能力1200千升,同时,新增面积达6000平方米、高10.5米的钢架结构的大型储酒罐库,酒仙洞可储藏35000千升的原酒,古贝春的实力剧增。
俗话说,小事靠聪明,大事靠智慧。事实证明,周晓峰不仅仅是敢想、敢为、敢拼命,更重要的是他有着大智大慧。
为了企业长远地发展,周晓峰一直在默默做着两项工作:其一是加强科研基础工作和科研队伍的建设。从2005年就建立了科学研究中心,建起了先进的科研大楼,现在,该中心已经成为“全国白酒169计划”协作单位、白酒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平台,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参与了国家级大曲标准制定、中国白酒香味物质阈值测定等项目,拥有100多人的科研技术队伍,其中,国家级白酒评委3人,省级白酒评委6人。
其二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加强品牌文化的建设。“文化是品牌之魂,没有文化品牌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没有文化企业就是无根之木”,周晓峰说。
从1996年起,就创办了自己的《古贝春报》,2002年起,又举办了大型“德州·运河古贝春酒文化节”,国家有关领导、行业专家以及文化界名人、大腕都亲临古贝春,留墨献艺,结下了不解之缘,到目前,“古贝春酒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了9届。
2007年,古贝春兴建了省内一流的“酒文化馆”,收藏了大量历史酒文化遗产和文物、书法、字画,使古贝春酒有了文化注脚和历史之根。另外,古贝春还建立了自己的艺术团、书画院、架鼓队、花杠队、秧歌队、舞狮团和京剧社等8个艺术团体,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敢当,靠厚德载物
在周晓峰的办公室里有这样一幅对联: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最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以宽广深厚的胸怀,好的品行来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涵养万物、造福万物。
周晓峰告诉记者,这是他最喜爱的对联之一。其实,在别人的眼里,周晓峰就是以宽广的胸怀,以好的品行来对待别人,来承载万物的。他像一个强力的磁场,深深地吸引着周边的事物和周边的人。
他是全国人大代表,他关心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企业,自己的职工,社会上凡是他能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他都记在心上。
在2011年3月的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上,他的提案就有十多件,比如“关于加大中央扶持政策,完善山东德州恩县洼蓄滞洪区建设的议案”、“关于在政府机关推广使用正版软件的议案”、“关于加强基层公共图书馆工作的议案”、“关于建立环境有奖举报制度的议案”等等,都涉及民生、民情,有许多提案都得到了很好地落实。
他带头在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在治理环境,减少污染上舍得投资,把企业建设的如同花园一般,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企业被评定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周晓峰还是当地有名的慈善家。
多年来,他以回报社会为己任,2002年开始他在武城二中设立古贝春奖学金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每年提供资金3万多元,先后帮助200余名品学兼优或家境贫困的学生顺利进入高等学府就读。
2006年11月29日上午,周晓峰将自己的奖金30万元人民币捐献给了河北省衡水市希望工程办公室,用于捐建一座希望小学。当衡水市团市委书记贾超绪从周晓峰手中接过30万元捐款时感慨万千,他说:“这是衡水市希望工程办公室有史以来收到的最大一笔善款”。
关心下岗工人与贫困家庭也是周晓峰的美德。无论是企业内部员工还是社会特困家庭,他除了力所能及地资助外,还通过发展壮大企业规模,广开就业渠道,先后使300多名下岗职工在古贝春重新找到了工作,解决了其后顾之忧。
每每谈起这些话题,周晓峰都意味深长地说:“个人奋斗的价值是什么?企业发展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我觉得就是对社会有所贡献!”
周晓峰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内涵,诠释了一个企业家应有的情怀和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