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于纪念 ——写在《悟语杂谭》出版之际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公司党委副书记 顾金栋 发布日期:2025-01-06
两次编辑,几度增删,耗时半年,组稿交付后又同出版方“拉锯”长达七八月余,这部三年半前就编排出初稿并经周晓峰先生亲笔校正并批示意见的书籍终于正式出版了。我一时间五味杂陈,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再次感慨万端泪流满面。
周晓峰先生是古贝春酒业乃至中国酒业史上广为人知的功勋和传奇人物之一。本是一届商贾的他,31岁那年在其商业帝国版图风生水起之时,被一纸调令绑上了古贝春酒业的战船。风急浪涌中,两个十三年,他分别发起两次创业,激荡酒海二十六载,用毕生使命和追求,兴业利民,奉献社会,香醉八方,闻达四野,创造了一部酒业传奇,传下了一串兴业佳话,留下了无数智慧与精神财富。
作为他的文字秘书和工作助手,遵照他的遗愿编辑出版一本他的文集按道理说我是有条件的,更是责无旁贷的。自2000年以来我在周晓峰先生身边工作长达21年之久,直到他积劳成疾溘然长逝。我是他古贝春辉煌创业史上的参与者,也见证了他在中国酒业史上留下的华彩重章。他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善于实践更善于总结,同时爱好广泛,笔耕不辍。作为参谋和助手,长期以来我协助整理他的思想结晶与精神花火,工作上我们相交甚笃,我时常感佩于他超凡的精力与智慧,他的奇思妙想,他的化腐朽为神奇,他的让梦想成就现实的高妙,他机智风趣的谈吐与大开大合的作风,常令我惊讶而折服。时至今日,他离开的三年里,我还是常常想起他,尤其是每当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疑虑抑或不解的时候,便会自然地想:假设是周总身处此境他当如何应对?他对我的工作也颇认可,认为我“(和他)有默契”,“写的材料能代表他(所思所想)”。所以,当我重新面对这些文字,我时常觉得熟悉又亲切。想想也是,这些基本是他口述我记录或者他写就后又交我“润色”的文字,终是他的智慧结晶与精神舍利。断断续续编读这些文字的白天抑或黑夜,我时有恍惚,犹如他笑容可鞠地出现在我眼前侃侃而谈……
周晓峰先生是个脾气很大的人,工作作风硬朗,气场强大到令人生畏。但他在文化工作与待人接物上又往往平易近人的很。他相信“文化的力量”,尊重“秀才们的想法”,虽然有时也半开玩笑地骂我们“酸文人”,更多时候还是觉得“他们说得有些道理”,所以他对包括我在内的企业写作班子还是信任并尊重乃至厚爱有加的。于是,工作的热情与主动性就这样被点燃和调动起来,所以文字工作者在古贝春公司不再是“文字匠”,参谋和助手的作用时有发挥。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不仅一直兼任企业报的顾问,还时常亲自示范,特别是2009年前后,在第二次创业结尾和第三次创业开启时段,他甚至一度开设了专栏,坚持每月都有文章见报,有的还被《德州日报》《华夏酒报》《中国酒》等报刊杂志刊发,更有的被评定为国家级优秀理论成果。这无疑也让他的创作才智得以展现且大增信心,他曾不止一次地说:我会说,你会写,等将来我退休了咱俩还得合作,咱开坛讲课到处弘扬酒文化去。
收录在这本集子中的文稿,是周晓峰先生在古贝春工作期间,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陆续记录下的一些个人感悟,内容上五花八门,有工作日志,也有生活拾零,有学习心得,也有人生悟语。形式上不一而足,随笔、述评、信札、散记、论文、讲话等等,有的篇幅稍长,更多则是千八百言的方寸小幅,全是有感而发,随心记录。需要说明的是,除了这五辑文字外,本书辑录的“我思我说”部分是他在重要节点所作的一些颇具代表性的工作讲话。周晓峰先生在古贝春集团工作26年,均匀地以两个13年开创了古贝春的第二次、第三次创业。他发表的讲话自然不计其数。这一辑里几经取舍选编的篇目都是两次创业中的重要节点——比如:三次创业启动、六十年厂庆——发表的讲话。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想全面的、系统的重现“古贝春的周晓峰时代”的全景,从不同视角解读“周晓峰理念”的密码,也为古贝春酒和周晓峰“粉丝”提供更多研究资料和线索。此外,本来最初编入本书的还有叫作“访谈对话”的一辑,是我以通讯员和特约记者身份为其作过的一些文字访谈,编校完了考虑到“间接”色彩多一些可能不利于突出著作人,又出于编选人被误读的“避嫌”之需,所以权衡再三最终出版时还是删减掉了。
辑录结集出版的本意,一方面是著作者本人想对个人思想作一次梳理回顾,以致敬如歌岁月;另一方面也是对古贝春集团的一次回望与怀想,以观照古贝春二、三次创业的脉络。文集中的多数篇目曾计划于2021年结集出版,并且周先生本人也曾于2021年3月完成了通篇文稿的审定,但阴差阳错终是未能付梓,成了先生遗愿与我们的遗憾。这次重新编辑,除了作者的本意外,自然又多了些涵义进去。一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以告慰先生在天之灵。二是在编选增删过程中我越来越多地感受到这本文集对古贝春接续发展乃至对酒行业发展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编者甚至不无狂妄的设想:若干年后或许会有那么一个人为读到这本书而想起我们且心怀感动甚或感激。
我要着重指出,这本书终将能够出版除了现任董事长徐秀菊女士的开明支持与充分信任,当属张洪昌总经理的情义之举与计议之功。毋庸讳言,作为古贝春事业的主要继任者之一,他对本书出版所持的态度尤其重要。另外,前面我说到了我的五味杂陈,其一是斯人已去,心情沉重,于我而言面对文稿如晤其人,除了要一次次面对情感的煎熬以外,要重拾三年前的出书事宜恐有出师无名之嫌甚至受人牙慧;二则彼时我手上与他人合著的一部书稿《1983,中国酒事》和签下“军令状”尚无头绪的一部电影剧本都到了紧要关头,一个是出版社“等米下锅”,第一作者前面赶稿,我后面保障资料供给和跟进修订。另一个是文化节“限时上线”倒计时;三则职责所在的馆舍项目之改造、文旅工作之推进……如此种种,唯心无旁骛忙工作,尚无暇顾及其他,这部书的统筹编选工作可想而知我又该如何的夜以继日、不遗余力。所以,张洪昌先生态度鲜明的支持并将此列入年度重点工作计划是这本书最终得以编辑出版的最大动力和根本原因。
读者朋友们,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不限于但至少有三种功用或适合的读者:第一,古贝春酒业同仁可读,甚或作为“传承周晓峰理念,坚持周晓峰方略”内部教材之用;第二,古贝春酒和周晓峰先生的粉丝可读,以作“美酒解码”和“周晓峰研究”之用;第三,实业经营者尤其酒业经营者可读,以作“攻玉之石”之用。如果您打开此书,也能读出些如我一样的感动和收益,自然是有慰作者愿望和值得编者高兴的事情。
谨以此文致敬大作出版并缅怀周晓峰先生。
周晓峰先生是古贝春酒业乃至中国酒业史上广为人知的功勋和传奇人物之一。本是一届商贾的他,31岁那年在其商业帝国版图风生水起之时,被一纸调令绑上了古贝春酒业的战船。风急浪涌中,两个十三年,他分别发起两次创业,激荡酒海二十六载,用毕生使命和追求,兴业利民,奉献社会,香醉八方,闻达四野,创造了一部酒业传奇,传下了一串兴业佳话,留下了无数智慧与精神财富。
作为他的文字秘书和工作助手,遵照他的遗愿编辑出版一本他的文集按道理说我是有条件的,更是责无旁贷的。自2000年以来我在周晓峰先生身边工作长达21年之久,直到他积劳成疾溘然长逝。我是他古贝春辉煌创业史上的参与者,也见证了他在中国酒业史上留下的华彩重章。他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善于实践更善于总结,同时爱好广泛,笔耕不辍。作为参谋和助手,长期以来我协助整理他的思想结晶与精神花火,工作上我们相交甚笃,我时常感佩于他超凡的精力与智慧,他的奇思妙想,他的化腐朽为神奇,他的让梦想成就现实的高妙,他机智风趣的谈吐与大开大合的作风,常令我惊讶而折服。时至今日,他离开的三年里,我还是常常想起他,尤其是每当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疑虑抑或不解的时候,便会自然地想:假设是周总身处此境他当如何应对?他对我的工作也颇认可,认为我“(和他)有默契”,“写的材料能代表他(所思所想)”。所以,当我重新面对这些文字,我时常觉得熟悉又亲切。想想也是,这些基本是他口述我记录或者他写就后又交我“润色”的文字,终是他的智慧结晶与精神舍利。断断续续编读这些文字的白天抑或黑夜,我时有恍惚,犹如他笑容可鞠地出现在我眼前侃侃而谈……
周晓峰先生是个脾气很大的人,工作作风硬朗,气场强大到令人生畏。但他在文化工作与待人接物上又往往平易近人的很。他相信“文化的力量”,尊重“秀才们的想法”,虽然有时也半开玩笑地骂我们“酸文人”,更多时候还是觉得“他们说得有些道理”,所以他对包括我在内的企业写作班子还是信任并尊重乃至厚爱有加的。于是,工作的热情与主动性就这样被点燃和调动起来,所以文字工作者在古贝春公司不再是“文字匠”,参谋和助手的作用时有发挥。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不仅一直兼任企业报的顾问,还时常亲自示范,特别是2009年前后,在第二次创业结尾和第三次创业开启时段,他甚至一度开设了专栏,坚持每月都有文章见报,有的还被《德州日报》《华夏酒报》《中国酒》等报刊杂志刊发,更有的被评定为国家级优秀理论成果。这无疑也让他的创作才智得以展现且大增信心,他曾不止一次地说:我会说,你会写,等将来我退休了咱俩还得合作,咱开坛讲课到处弘扬酒文化去。
收录在这本集子中的文稿,是周晓峰先生在古贝春工作期间,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陆续记录下的一些个人感悟,内容上五花八门,有工作日志,也有生活拾零,有学习心得,也有人生悟语。形式上不一而足,随笔、述评、信札、散记、论文、讲话等等,有的篇幅稍长,更多则是千八百言的方寸小幅,全是有感而发,随心记录。需要说明的是,除了这五辑文字外,本书辑录的“我思我说”部分是他在重要节点所作的一些颇具代表性的工作讲话。周晓峰先生在古贝春集团工作26年,均匀地以两个13年开创了古贝春的第二次、第三次创业。他发表的讲话自然不计其数。这一辑里几经取舍选编的篇目都是两次创业中的重要节点——比如:三次创业启动、六十年厂庆——发表的讲话。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想全面的、系统的重现“古贝春的周晓峰时代”的全景,从不同视角解读“周晓峰理念”的密码,也为古贝春酒和周晓峰“粉丝”提供更多研究资料和线索。此外,本来最初编入本书的还有叫作“访谈对话”的一辑,是我以通讯员和特约记者身份为其作过的一些文字访谈,编校完了考虑到“间接”色彩多一些可能不利于突出著作人,又出于编选人被误读的“避嫌”之需,所以权衡再三最终出版时还是删减掉了。
辑录结集出版的本意,一方面是著作者本人想对个人思想作一次梳理回顾,以致敬如歌岁月;另一方面也是对古贝春集团的一次回望与怀想,以观照古贝春二、三次创业的脉络。文集中的多数篇目曾计划于2021年结集出版,并且周先生本人也曾于2021年3月完成了通篇文稿的审定,但阴差阳错终是未能付梓,成了先生遗愿与我们的遗憾。这次重新编辑,除了作者的本意外,自然又多了些涵义进去。一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以告慰先生在天之灵。二是在编选增删过程中我越来越多地感受到这本文集对古贝春接续发展乃至对酒行业发展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编者甚至不无狂妄的设想:若干年后或许会有那么一个人为读到这本书而想起我们且心怀感动甚或感激。
我要着重指出,这本书终将能够出版除了现任董事长徐秀菊女士的开明支持与充分信任,当属张洪昌总经理的情义之举与计议之功。毋庸讳言,作为古贝春事业的主要继任者之一,他对本书出版所持的态度尤其重要。另外,前面我说到了我的五味杂陈,其一是斯人已去,心情沉重,于我而言面对文稿如晤其人,除了要一次次面对情感的煎熬以外,要重拾三年前的出书事宜恐有出师无名之嫌甚至受人牙慧;二则彼时我手上与他人合著的一部书稿《1983,中国酒事》和签下“军令状”尚无头绪的一部电影剧本都到了紧要关头,一个是出版社“等米下锅”,第一作者前面赶稿,我后面保障资料供给和跟进修订。另一个是文化节“限时上线”倒计时;三则职责所在的馆舍项目之改造、文旅工作之推进……如此种种,唯心无旁骛忙工作,尚无暇顾及其他,这部书的统筹编选工作可想而知我又该如何的夜以继日、不遗余力。所以,张洪昌先生态度鲜明的支持并将此列入年度重点工作计划是这本书最终得以编辑出版的最大动力和根本原因。
读者朋友们,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不限于但至少有三种功用或适合的读者:第一,古贝春酒业同仁可读,甚或作为“传承周晓峰理念,坚持周晓峰方略”内部教材之用;第二,古贝春酒和周晓峰先生的粉丝可读,以作“美酒解码”和“周晓峰研究”之用;第三,实业经营者尤其酒业经营者可读,以作“攻玉之石”之用。如果您打开此书,也能读出些如我一样的感动和收益,自然是有慰作者愿望和值得编者高兴的事情。
谨以此文致敬大作出版并缅怀周晓峰先生。
二O二四年四月末初稿
十二月岁寒心寂时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