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和他的师父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文化中心顾问 李宽云 发布日期:2021-10-09
济公,一位从南宋时期就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人物,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过电视连续剧《济公》的传播,他在貌似疯癫中扶危济困、惩恶扬善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当人们津津乐道济公的传奇故事时,难免产生这样的疑问:济公真有其人吗?如果有,教他传奇本事的师父又是谁呢?今天,本文就来回答这些问题。
首先,济公不仅实有其人,而且出身名门望族。
济公并不姓“济”,因其法号“道济”,世人尊称“济公”,本姓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济公出生于天台山永宁村,属浙江台州。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但人丁不旺,济公之父李茂春和母亲王氏年近四旬才生下他这根独苗,全家视若珍宝,国清寺住持为他取名修缘。修缘周岁时,父母为试其志向,摆了百样东西任其抓取,他唯独对佛珠爱不释手。
李修缘少年时在家乡读书。由于受天台山“佛宗道源”和父母的熏陶,潜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修缘成年后,父母相继去世,他果然到国清寺当了和尚,法号“道济”,不久又到了隋唐大运河的南端——临安(今杭州),投奔灵隐寺方丈慧远禅师。见面一交谈,慧远便知他根基非凡,认定“天才”不必教,于是不用一般“传道授业解惑”之法,而是因势利导,由其天性。在慧远禅师的指点下,道济一夕灵机触动,豁然有悟,发狂跳跃,得慧远禅师印证,有四句诗云:
昨夜三更月正明,有人晓得点头灯。
蓦然思起当时事,大道方知一坦平。
道济了悟自家面目,无限快活,言行不拘形式。从此,在有天堂之誉的“杭州”,人们经常看见一位行为怪异的和尚:他和喜欢洁静的和尚截然相反,不喜念经,厌恶坐禅,衣衫褴褛,游走市井,而且嗜好酒肉,状似疯癫,人称“济颠僧”;灵隐寺的众僧也觉得道济非正常人,于是联名向方丈告状,说道济违犯禅门戒规,应责打后逐出山门。方丈慧远力排众议说:“法律之设原为常人,岂可一概而施!”并在联名状上批语:“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此后无人再敢提及此事。慧远禅师圆寂后,道济为众僧所不容,又投奔了当地的静慈寺,依然“非俗非僧,非凡非仙”,嗜好酒肉,似痴若狂,云游四方,足迹遍及浙、皖、蜀等地。时间长了,人们才看出道济原来是一位得道高僧:他医术奇妙,为人治病不收分文;他扶危济困,救助贫苦百姓;他主持公道,替弱者伸冤;他用易传易记的禅语教化民众心存善念、明辨是非,如:
赌博之人无下梢——耍什么?兄弟姐妹皆同气——争什么?
儿孙自有儿孙福——忧什么?死后一文带不去——悭什么?
冤冤相报几时休——结什么?岂可人无得运时——急什么?
世事如同棋一局——算什么?人世难逢开口笑——苦什么?
是非到底见分明——辩什么?得便宜处失便宜——贪什么?
平民百姓多受其益,纷纷称他是“活佛济公”、“济公菩萨”。
关于济公的传奇故事,电视剧中都有详细描述,重复无益,不再赘述,只补充一点:济公学识渊博,擅诗善文,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和《台山梵响》中。正所谓“文如其人”,他的诗作质朴而俏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此仅举几例。
其一
出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
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
其二
平生只爱呷黄汤,数日无钱买得尝。
今幸见君君莫阻,再求几碗润枯肠。
其三
从来诸事不相关,独有香醪真个贪。
清早若无三碗酒,怎禁门外朔风寒。
南宋嘉定二年(1209),济公圆寂,寿六十一。临终遗书曰: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济公以他的道行和才学,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像济公这样一位得道高僧,想必他的师父也不是平凡之辈,那么他是谁呢?是不是电视剧或前文中提到的慧远禅师?如果是,他又是哪里人氏?有什么传奇经历呢?
这个问题在电视连续剧《济公》热播时经常被人提起,但那时国内好像还没有网络这一说,查阅这类资料很不方便,所以这个疑问一直难有答案。十年后,在武城这个地方,古贝春人抢先得到了答案。说来有趣,酒厂的人抢到答案还是因为酒。1996年初,周晓峰总经理开始执掌古贝春公司的帅印,上任后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和中国白酒大王五粮液开展技术合作!选派技术骨干赴四川宜宾求学真经。技术骨干们非常珍惜这难得的机遇,穿上工作服跟班下车间,和五粮液的师傅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时间长了,亲如兄弟,无话不谈。有一次借酒叙谈,想起旧话,就问:“你们知不知道济公的师父是谁?”对方有一人笑了,说:“怎么不知道?就是我们镇上的。”古贝春的人喜出望外,请他说详细些。人家大酒厂的技师果然不简单,就侃侃而谈起来,第二天还找来了一些资料,让古贝春的人大呼“意外收获”!
原来,济公不止一个师父,但真正教化点拨他的,就是那位慧远禅师。慧远禅师俗姓彭,四川眉山金流镇人。十三岁出家,道行高深,是一位在中国佛教史、文化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都做出过特殊贡献的高僧,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任灵隐寺方丈。宋孝宗对慧远禅师非常敬重,曾九次与之探讨佛学,赐号“佛海禅师”。慧远禅师性情率真,与济公有相似之处,他曾作过这样一首词:
来往烟波,此生自号西湖长。轻风小桨,荡出芦花港。得意高歌,夜静声偏朗。无人赏,自家拍掌,唱彻千山响。
有一次,宋孝宗请慧远禅师陪游飞来峰。飞来峰就在灵隐寺前的山坡上,又名灵鹫峰。相传在东晋时,有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此峰惊讶道:“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由此得名:飞来峰。宋孝宗听到这个典故便问:“既能飞来,何不飞去?”慧远随口答说:“一动不如一静。”回到寺中,宋孝宗看见手持念珠的观音佛像,又问:“人持佛珠念观音,观音持珠又念谁?”慧远答道:“仍念观音。”宋孝宗问其缘故,慧远道:“求人不如求己。”宋孝宗听罢,对慧远流畅而又不失禅理的回答十分敬服。
宋淳熙乙未(1175年)上元日(农历正月十五),慧远禅师坐化而逝,享年七十四岁。龛留十日,颜色不变。同月二十五日,葬于乌峰之塔。
——听完这个故事,笔者也难免有些感慨:酒文化,有时候还真能挖出些新鲜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