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一游阅千年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文化中心顾问 李宽云 发布日期:2020-08-07
位于公司总部的酒仙山,山下埋藏着一座四层酒库,三层在地上,一层在地下,起名“酒仙洞”。酒仙山的西面,是一座储酒罐库,四层在地上,一层在地下。地下的一层与“酒仙洞”连通,形成了一条三十多米长的地道,既方便工作,也可用作参观通道。不过,参观者从光秃秃的地道里走过,难免会有沉闷压抑、索然无味的感觉。于是公司领导决定:将地道改建成一条地下画廊,内容是古今中外与酒有关的轶闻趣事,将它作为公司开展工业旅游的独特景观;周晓峰总经理特别指示说:“公司已经建成了酒文化馆和酒星雕塑,地下画廊的内容要尽量避免重复。”笔者接受任务后有些为难,因为在制定酒文化馆和酒星雕塑的内容时我已经是全力以赴了,眼下临渴掘井,真得感谢我们的祖国博大精深、取之不尽的酒文化,使我不致于一筹莫展,最终制定了二十幅壁画的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雕刻在青石板上,形成了一条“地下画廊”。画廊内容融汇历史知识、行业常识和文学艺术,新颖风趣,通俗易懂,经常成为参观者现学现卖的话题。
以下选取几例,供读者玩味。
一、传说之中藏真相
中国的酒文化浩如烟海,其中关于酒的起源就有多种说法,“地下画廊”记载了两则传说。
一则是大禹因国事操劳,不思茶饭,精神恍惚。服侍大禹膳食的仪狄心里着急,就到山里寻找山珍美味。在一个山洞里,他发现一只猴子在喝一堆水果下的汁液,之后便醉倒了,表情十分惬意。仪狄品尝了一回,感觉味道甜美,浑身的筋骨都活络了起来。仪狄把汁液拿来给禹帝饮用,大禹顿时觉得神清气爽,起名为“酒”,下令仪狄专门为朝廷造酒。
另一则传说是:杜康原是皇室太子,后遭宫廷政变,侥幸逃生,隐居乡间。他在田间劳作时,回忆往事,食欲不振,常将剩饭倒进桑园的树洞里。剩饭遇雨在树洞中发酵,有芳香的液体流出。杜康品尝后,食欲大增,感觉异常美妙。以后加以总结创新,酿出了别具风味的酒。
这是两则古老的传说,都不能作为科学考察的依据,但却隐藏着一个历史真相。据现存的多种史料记载:仪狄是比杜康更早的酿酒高手,但杜康最终却成为了酒业祖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两则传说已经点明了:仪狄酿的是果酒;杜康酿的是粮食酒。杜康最先发现了高粱中的芳香物质,酿造的酒更合乎大众的口味,所以后来居上,声望超过了这位老前辈。
二、奇趣地名的由来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有许多与酒有关的地名,听起来就能闻到一股酒香。
“投醪河”。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后,立志复国。为了增加人口和兵员,他下令用酒作为鼓励国民生育的奖品:生男孩,二壶酒,一犬;生女孩,二壶酒,一豚。经过十年的养精蓄锐,公元前473年勾践誓师出征,越中父老向勾践敬献美酒,预祝他旗开得胜。勾践将酒倒在河的上流,与将士一起迎流共饮,全军士气大振,奋勇杀敌,最终战胜敌国。该河后称“投醪河”,今存绍兴。
“酒泉”。在万里长城的最西端,有一个小城叫“酒泉”。传说,西汉大将霍去病千里征战匈奴,立下赫赫战功。出征归来,汉武帝赐他御酒一坛。爱兵如子的霍去病不愿独享其荣,便将美酒倾倒于泉水中,与士兵共享。后来,人们便将这泉水称为“酒泉”。今天的“酒泉”已是闻名中外的卫星发射中心。
三、改写历史一杯酒
历史的航船可能因为一阵风改变方向,酒就起到过这种作用。
秦穆公离宫外出,他的骏马被山野的穷困之人盗走宰杀了。手下的官吏要将盗马人治罪,秦穆公说:“他们也是为饥所迫铤而走险,不要因为马而惩治人。我听说吃马肉不喝酒会伤身体,干脆再给他们一些酒吧。”盗马人泣谢而去。三年后,秦国与晋国爆发战斗,秦穆公遭遇埋伏,身边卫士死伤惨重,性命堪忧。危急时刻,在晋军背后突然杀出一支奇兵,舍生忘死前来救援,冲出前面的正是几名盗马人。神兵天降,战场局势瞬间逆转,秦穆公转危为安,并取得了胜利。
秦朝末年,刘邦任沛县泗水亭长。有一次,他奉命押送一批劳工去骊山。途中遭遇一条大白蛇拦路,刘邦仗着酒力挥剑将白蛇斩为两段。同行的人纷纷议论说:“这条白蛇是芒砀山的千年蛇王,多年来伤人无数。斩杀它的人必是天神下凡!”刘邦听后雄心大增,毅然率部起义,攻克咸阳,推翻秦朝。随后又与项羽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以弱胜强,建立西汉王朝。
四、中华佳酿确神奇
酒从诞生起,就在治病疗伤方面显示出神奇的效果。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这样的神奇传说。有两人去求名医扁鹊治病,扁鹊诊断后说:你们两人一个“志强而气弱”,一个“志弱而气强”。扁鹊让他们服用了自制的药酒,让患者“迷死三日”,剖开胸膛,互换心脏,最终两人都成了健康人。
以美酒为诱饵让失去戒心的人中计就犯,这类例子并不少见。但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人造出了这么一种酒,能使强盗明知是陷阱还乖乖地往里跳,这就真邪了门了。北魏时期的刘白堕擅长酿酒。盛夏六月,他把酒倒进瓦罐里,放在烈日下暴晒十天依然醇美,若喝醉了则经月不醒。当时的官吏和名士常把这种酒当作贵重礼品带到远方,所以叫“鹤觞”,也叫“骑驴酒”。永熙年间,南青州刺史毛鸿宾携白堕所酿之酒赴任,路遇盗贼打劫,盗贼喝了随即醉倒,束手就擒,因此又被叫做“擒奸酒”。当时绿林中传言:“不畏张弓使刀,唯畏白堕春醪。”
五、善辩之士多爱酒
古往今来,能言善辩的爱酒人真不少。画廊里就有两个现成的例子。
汉武帝听说君山上有美酒,喝了可以不死成神。于是派人到君山求得了美酒并带了回来。汉武帝大喜,郑重其事地斋居七天后准备享用。不料这期间美酒已被东方朔偷喝光了。汉武帝大怒,下令将东方朔斩首。东方朔不慌不忙地说:“假如仙酒有灵验,杀我我也死不了;要是没有灵验,这酒有什么用呢?”汉武帝无奈,只得把他放了。现代社会,曲艺界往往造就一些能言善辩的人,如古贝春的新老企业形象代言人马季和赵炎先生,他们既能妙语连珠,也喜欢喝酒,因为东方朔就是他们的行业祖师!
东汉末年,曹操以“饮酒丧德”为由推行禁酒令,并列举了夏桀、商纣嗜酒误国的例子。当时,“建安才子”的代表人物孔融喜爱饮酒,曾得意地作诗道:“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他闻听禁酒令后极力反对,公开与曹操论战,直言反驳道:古之圣贤如尧舜、孔子都喜欢饮酒,何曾丧德?听人妄言“饮酒丧德”便要禁酒;那有人说夏桀、商纣因为妇人而丢了天下,曹公是否还要禁止婚姻呢?曹操无言以对,只好废除了禁酒令。
六、好字名诗酒促成
美酒能激发灵感,让书家诗人超水平发挥。这一点已被事实证明,地下画廊里就有两件铁证。
公元三五三年农历三月初三,东晋的王羲之与四十一位名士,在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饮酒后赋诗作文,准备汇编刻印。因为王羲之文字俱佳,因此众人推举他作序。王羲之欣然接受,回家后乘兴动笔,一气呵成。文章写得文采斐然,但字写得更好,笔画生动,变化无穷,二十个“之”字无一雷同。王羲之酒醒后连连称奇,只是有增删涂抹之处,实为美中不足,便精心重写了一遍,却不如意,随后再写数十遍均不及原作神韵。王羲之这才悟出:自己在酒酣之时创作出了一生的巅峰之作!后人称誉《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了传世之宝。到了唐朝,《兰亭序》落到了酷爱“王体”的唐太宗手中,他看了一辈子都没看够,临终又将它做了殉葬品。所以如今人们看到的《兰亭序》只能是摹写本了。
公元一○七六年,北宋大文豪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边赏月边饮酒,饮至“大醉”中作了一首冠绝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一经传出,让无数的文人墨客推崇备至、顶礼膜拜!南宋名士胡仔评价道:“……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七、习俗背后有故事
酒自诞生以来就广泛地融入了社会生活,有些习俗就是因为酒形成的。
宋代宰相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路遇马员外征联择婿,上联以元宵灯会为题: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略一思索对出: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被马员外选为佳婿。来到考场,碰巧主考官在面试时出了“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的半联,王安石又惊又喜,脱口对出征婚之句。主考官十分赞赏。考试完毕,王安石与马小姐举行婚礼,婚宴进行时,传来了王安石高中状元的喜讯。王安石欣喜若狂,提笔在墙上的喜字旁又写下一个喜字,从此双喜字不胫而走,在民间流传开来。
饮酒碰杯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源自西方古代的决斗。决斗前双方要饮酒壮胆。为了防止有人在酒中下毒,约定双方要将酒杯里的酒相互掺兑一下。后来,随着决斗过程越来越公正透明,这个环节就简化成了象征性的碰杯。但在东方的文明古国,素来崇尚团结和谐,所以中华民族碰杯的由来是这样的:人在喝酒时鼻嗅酒香、眼观酒色、嘴品酒味,惟有耳朵无缘享受,那么碰一下杯子,五官就都能分享酒宴的喜悦了。
诸位: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当你置身四季恒温的“地下画廊”,在酒香弥漫中现场体验丰富多彩的酒文化时,那感觉会截然不同。欢迎前来参观体验,笔者愿意为你义务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