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不良作风回潮

新闻分类:党的群众路线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5-17

                                 ——一论从严从实推进教育实践活动
  ■编者按 我省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各市、区县、乡村和企事业单位全面展开。活动进展得怎么样?干部作风发生了什么变化?群众如何评价?有哪些难题有待破解?带着这些疑问,本报组织评论员深入调研,与基层同志一起研究思考,推出这组评论。
  □ 本报评论员
  在市县区采访,在乡村、企业和窗口单位调研,能明显感受到党风政风的改观,同时也发现一些不良作风“死灰复燃”,虽属个例,发生在局部,但对整体形象却有一定的破坏力,须引起警觉和重视。
  中午不喝酒了,晚上却放松了要求,可以放开喝几杯;高档酒店冷清得“门可罗雀”,改造后的食堂却“五脏俱全”;红白事不操办了,份子钱却照收不误;没有了登门送礼,电子礼品却“暗度陈仓”;不公款旅游了,考察名目却越来越多……
  一些歪风换上“隐身衣”,一些陋习试探着回流,这些现象表明,不良作风有着很强的顽固性和反复性,转变作风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尽管改作风开了一个好头,但还没有“松口气”的资本,一旦有了“差不多”的想法,有了“喘气歇脚”的念头,不良作风就会像割韭菜一般,割了一茬长一茬,就可能“风还没过就回头”。
  不良作风回潮,与一些同志的固有习惯、工作方式密不可分。处在一个“人情社会”里,上级和下级、官员与客商、单位与单位之间,工作需要交流,任务需要协作,免不了必要的接待和应酬。紧箍咒念得紧,有的同志就不会干事了,也不敢干事了。在改作风与干事业中取舍,有些干部很纠结,要招商引资,要推动发展,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如果不摆上一桌、端上几杯,如何更真诚地表达感情呢?于是,“干事就得应酬”“应酬为了干事”,在一些地方颇有市场,也成了一些人顶风而上的理由。
  改作风,是为了更好地干事业,不能把“改作风”与“干事业”人为对立起来。更为重要的,改作风不仅要管住公款吃喝,更是党员干部提升能力素质,培养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有利时机。中央有八项规定,省委有十条办法,党员干部应当以此为标尺,校准自己的言行,一切交往从简,坚决把应酬减下来,从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这样,才能拿出更多时间去学习充电、消化政策、提高能力,才能有更大精力去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材料,思考并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然,防止不良作风回潮,最根本的办法是从严要求,严格执纪,不给歪风陋习以生存空间。应看到,我们的“新规矩”还没有完全到位,只有坚持下去,更严一点,从小处入手,从具体抓起,累积作风精进的点滴成效,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只有强化执纪监督,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不搞“下不为例”,才能防止“破窗效应”;只有织密监督之网,开启全天候探照灯,才能让“隐身衣”无处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