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0
父亲一生爱读书,直到现在他还会带上老花镜看书,并且用我女儿不用的作业本做笔记,乐此不疲。茶余饭后,他也会教导我们晚辈要多读书多学习。因为父亲深知,知识对人的重要性。
因为家境贫寒,兄妹众多,父亲上到初二就辍学了。在家干了几年农活,18岁就去当兵了。在部队由于父亲的字写得不错,并且写得文章也可以。有时领导会安排他写一些通讯之类的文章。由于读书不多,有时完成得不大好,受到领导的批评。但是父亲没有气馁,没事就经常搜集各种资料,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父亲一生最为欣赏的人是毛主席,并且买了一本最早版的《毛泽东诗词集》,每天抽出一些时间来背诵,直至全都背过。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增加,父亲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自己的工作也就慢慢地适应了,并且受到领导的认可。当我工作遇到瓶颈的时候,父亲就会把他当年的经历讲给我听,并说不会就学,只要努力就能学会。
几年后,父亲退伍回家务农,仍是一边种地一边读书,他一直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还写了很多读书笔记。父亲非常爱好诗词及书法,平时闲暇爱在旧报纸上挥毫泼墨,书写他热爱的诗词。在我小时候,每逢春节,村里的很多街坊邻居都会拿着裁好的大红纸,请父亲书写对联。父亲便拿出他的镇箱之宝(笔记本),从中选出一幅幅春联,拿出毛笔,蘸好墨汁,一挥而就。这样父亲成了村里的半个“文化人”。
因为父亲深知上学的重要性,为了弥补他没能读大学的缺憾,他将希望寄托在我和妹妹身上。上小学时,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辅导我数学和语文,并为我买了《作文选》、《唐诗宋词集》、《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许多辅导书籍。
上高中时,父亲更加鼓励我好好学习,并给我讲一些关于毛主席的故事,现在仍记忆犹新。比如为了鼓励我从小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就讲毛主席小时候外出学习时,曾经给他的父亲留下的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在战争年代,红军每攻下一座城市,毛主席就会将当地的图书馆书籍视为宝贝,让人从图书馆借回很多书,每天都抽出时间进行阅读。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毛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父亲还说,毛主席知识都这么渊博了还不忘学习,何况我们?
高中三年,我没有辜负父亲的殷切希望,通过努力考取了无锡轻工大学。大学期间,离家远了,父亲不在身边,但依旧时常写信叮嘱我,考上大学不是进了保险箱,要努力学习,学到真本事才是最重要的。
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我有幸成为古贝春酒厂的一员。与父亲接触得多了,父亲更加不时旁敲侧击地叮嘱我不要忘记学习。在父亲的鞭策下,我也深知知识更新特别快,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发展。哪怕每天抽出一点时间看一篇文章,写一点心得体会,都会使自己有所进步。
父亲还对《古贝春报》情有独钟 ,每期必读,读后他还以每一年为周期将其装订起来,并将其珍藏。《古贝春报》成了父亲闲暇时的良师益友。在《古贝春报》上,当他看到一些精彩文章的精彩片段,每次都会阅读两三遍,他还会用笔勾勒出来,并拿给我看。
记得2003年我曾经有一篇诗词作品《古贝?春秋》登上《古贝春报》,并且受到编辑老师的赞扬。内容是这样的:“四十载春秋几许,波澜跌宕起伏。一缕忠魂洒长空,苍天岂能相负!古人去,贝州在,春常驻,天道启颜,忽降贤能。改制与重组,五粮同注,并结连理枝。想当年磨砺无数,更有壮志为赋。不为名利入鲁来,片片痴心无殊。莫言苦!自古英雄多磨难,沧桑是福!若非一人能领导,哪容千帆奋进,百舸争流,醇香遍神州!”这也是受父亲影响,我对古诗词也特别偏爱,灵感一来,也能凑出一篇。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在工作之余写写文章,我已经形成了习惯,并有幸数次被《古贝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更是意外之喜,让老父亲也甚是欣慰。
看到父亲的鬓角白发,想到父亲的谆谆教诲,不由得想起《父亲》这首歌的歌词:“父亲是儿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生长叹,半壶老酒……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父亲的叮嘱,承载着他老人家沉甸甸的希望,我会一生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