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7
——纪念我公司建厂65周年(上)
2017年是我公司建厂65周年。回首65年风雨历程,有多少可歌可泣的创业者在古贝春这片土地上挥洒青春,奉献热血;有多少艰难时刻令我们铭记心头;有多少喜悦的日子又值得我们举杯庆祝!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让我们回首往事,追忆前贤,铭记他们的功勋,珍惜我们的现在,激发我们的斗志,创造美好的未来!
这是企业规模不断膨胀的65年。1952年,世代在运河两岸经营的柴、何、胡、马、孙五家酒作坊自发合并,建立了“国营武城酒厂”的前身。1958年,“国营武城酒厂”在此基础上正式建厂,厂址在现在的老城镇小屯村西。据大事记记载,当年平均人数为31人,生产白酒80吨,销售收入8.8万元。1975年,随着武城酒厂经济效益的飙升,酒厂开始扩建,建设了占地面积36000平方米的新厂区,建筑面积12176.5平方米,其中车间5449.5平方米。1983年,武城酒厂投资800万元在武城县县城西郊建立新城酒厂,占地102.5亩,总建筑面积20000余平方米,1985年5月建成投产,当年平均人数超过400人。1991年4月中旬,厂部搬迁到新厂。
2005年开始,我公司制订并实施了“扩大主业,多元经营”的企业战略,走多元发展之路。截止2007年完成了十万吨白酒扩产项目一期工程和热电联产、生物科技、粉煤灰制砖三大项目。2009年8月份,古贝春小额贷款公司成立,2010年10月份,古贝春集团武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从2009年6月动工至2010年9月完工,公司修建了江北最大的机械化酿酒车间及总面积7000平方米的酒库楼和6000平方米的储酒罐库等附属设施,实现年产原酒5000吨、成品酒产能10万吨。储酒能力创建厂以来最高纪录。至此,我公司经营范围涉及热电、生物科技、环保建材、房地产开发、金融服务等业务,形成了优势互补、绿色环保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
这是产品质量不断飞跃的65年。1952年到1975年的20多年间,我公司受生产生活条件的限制,生产条件十分简陋。原料粉碎只能用畜力拉动石磨进行,由于粮食紧缺,生产几乎陷于停顿。为了延续武城的酿酒历史,避免工艺失传,前辈们开动脑筋,选用了多种低廉的原料尝试酿酒。他们曾用麦秸、秫秸、白茅根、玉米芯、木薯粉、枣、粉渣等做原料酿酒,地瓜干酒还是生活水平有了相对提高以后的产物。1975年张子文书记上任以后,为了扭转当时只能生产瓜干酒的局面,于当年5月请回马绍星,组织研制优质粮食酒——武城特曲,当时采用单粮二次退糟工艺。翌年,“武城大曲”、“武城特曲”便双双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但是张子文并不满足,仍然积极探索工艺改良之路,他的目标是打造国家名酒,要与茅台、五粮液“平起平坐”。1978年4月,五粮型“古贝春”试制成功,从此我公司走上了采用五粮酿造工艺生产白酒的道路。1979年,“武城酒厂”开始成为全省优质粮食酒重点厂家,产量在全省名列前茅,质量全省第一。
真正促使古贝春登上全国质量之巅的经典之作,是周晓峰董事长上任后积极促成与酒业大王五粮液的合作。也许时势造英雄,当时我公司也正处于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而这一点睛之笔,不但使古贝春酒有了质的飞跃,而且力挽狂澜般使古贝春公司“起死回生”。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我公司并不是生搬硬套只适合南方气候的五粮液生产工艺,而是结合北方气候特点进行了20多项革新。其中我们独创的“包包曲”制作工艺在2006年被山东省轻工业协会授予“山东省轻工业科学进步三等奖”。在2010年12月初,公司技术中心申报的科技项目《多粮包包曲跑窖浓香型白酒生产工艺》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优秀奖。
2005年3月,公司参加了在四川宜宾举行的全国浓香型白酒质量鉴评会,38度古贝春获得低度组第一名,52度古贝春获得高度组第二名。面对众多老牌名酒,古贝春能在强手如林的对手中脱颖而出,足以说明古贝春的质量档次已上升到名酒行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个性、高品位逐渐成为白酒消费的新趋势。为此周晓峰董事长制定了打造公司高端品牌“国蕴”酒的战略。科研小组积极改革生产工艺,从原材料入手,精选均匀饱满的粮食,在高、中温曲中加入微生物,窖池上部改为石板,下部为老窖泥,使窖香更加突出。推出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的热捧。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在2011年将“国蕴”酒评为“中国白酒技术创新典范产品”。
2010年,不甘寂寞的周晓峰董事长根据目前兴起的“白酒收藏热”,再次提出了“洞藏酒”的想法。在他的策划和支持下,一座高24米的人工山在公司拔地而起,山下埋藏着四层酒库,可储存8000吨原酒。地下酒库内冬暖夏凉,四季恒温,十分适合原酒的老熟,其效果是地面上的三倍,为该公司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提供了可靠保障。
这是公司人才辈出的65年。
从张子文书记开创古贝春事业到周晓峰董事长将之发扬光大、走向全国,古贝春公司的创业大军中始终有这样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是白酒酿造方面的行家里手,是白酒研发领域的弄潮儿,他们学历不一,年龄不同,有的还来自南国异乡,但全都不计名利、孜孜以求,紧紧围绕着古贝春这棵参天大树,尽情施展、奉献着自己的才华,托举着古贝春酒一步步迈向辉煌的顶点。
马绍星,惠民县人。10岁就在酒作坊学徒。练就了抓酒醅辨酒质的绝活。张子文书记上任之前,由于酒厂经营不善,他一身绝活无用武之地,便卷起铺盖卷回老家种地去了。张子文书记上任后,亲自来到惠民县马绍星的家里。马绍星得知来意后,看到风尘仆仆、求贤若渴的张子文,义无返顾地跟随张子文回到酒厂,开始了古贝春的研制开发工作。1978年,古贝春研制成功,从此蜚声华夏,而马绍星的名字也随着古贝春一同载入公司的历史史册。
杜安民原是茅台酒厂退休技术科长,退休后于1983年受张子文的聘请来到武城酒厂搞酱香型白酒的研制。他研制开发的古贝元被誉为“北方茅台”,并分别于1988年和1991年获“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牌奖”和“第29届世界优质产品评选大赛银奖”。古贝元的诞生令我公司拥有了酱香型系列产品,位列三大品牌之一。
赵殿臣1987年7月进厂,他勤敏好学,处事练达。1999年考取了山东省白酒评委,2006年考取国家白酒评委,2012年任公司执行总经理。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轻工行业首席技师”,2015年被授予“中国白酒工艺大师”称号。
吴兆征,中专毕业,1982年入厂,专门从事白酒勾兑工作,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为人谦虚正直,不计名利。他研制开发的“五星级古贝春”,深受消费者喜爱,给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周晓峰董事长根据“重德、重才、重实干”的用人原则,亲自建议他进入公司董事会,成为公司从中层领导直接进入董事会的第一人,不久又晋升他为总工程师,现为国家特邀白酒评委、中国白酒大师。吴兆征的大弟子杜新勇已经担负起分管生产技术的副总经理的重任。
董福新是马绍星的弟子,也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贝春传统生产工艺的传人。他勤奋好学,练就了一身酿酒绝活。公司与五粮液达成技术合作协议以后,他结合五粮液工艺对古贝春工艺进行了20多项革新,并独创了江北独有的“包包曲”,研制成功了适应北方的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等,使古贝春的原酒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被评为“国家酿造高级技师”和“山东省首席技师”,并获得了“高级工程师”职称。
为营造尊师重才的氛围,公司举办了两次拜师会,并将工资待遇向技术岗位倾斜,号召广大员工以他们为榜样,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目前,公司拥有中国白酒大师1 名、中酒白酒工艺大师1名、国家级白酒评委 6 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名,山东省首席技师3名,德州市首席技师5名,取得白酒酿造、食品检验、白酒品评等高级技师、技师职业技能证书的技术人才近百名,同时在职研究生毕业12人,在读2 人。这些都充分彰显了公司雄厚的人才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