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3
在潍城出差的日子里,友人相约,说是当地有一家很有名气的羊汤店,晚上下班后,一起去品品。
小店离我的住所也就几百米,步行就过去了。一进门,我忽然觉得这地方好面熟,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我确实是第一次来这个城市,我不能不怀疑自己是不是看花眼了。再仔细一看,恍然明白了,原来是“古贝春”结的缘。
小店不大但很雅致,除了不大的“厅”,还有三个单间。分别命名为“国蕴”、“古贝元”、“古贝春”,一看就知道店主深谙古贝春的酒文化。迎门的“国蕴”厅上方,手书的“老武家鲜羊”几个字遒劲有力,颇见功底。
从进店的那一刻起,对于已离家月余的我来说,陡然生出回到故乡的情愫,格外得亲切。朋友们起哄,缘分啊,说啥也得多喝几杯。
落座后,自然喝的是古贝春酒。大家都夸武城古贝春酒好喝,一个个争着把这酒的优点说了一大堆。这时候,我当仁不让,不仅附和着他们,而且比他们夸得还起劲。因为咱是武城人,对古贝春更知根知底,说起来比他们有优势,夸起来如数家珍。比如“都说古贝春酒好,究竟好在哪里?”“这酒为什么叫古贝春,你知道古贝春的历史有多长?”“古贝春酒喝出过多少历史名人,你知道的哪些名流和古贝春结下深厚渊源?”……
咱这一连串的反问句,把他们全都打蒙了,一个个大眼瞪小眼的,不再吭声。自私一点,我说这些也是为了争取酒场的主动权,我一个人好占个上风。尽管我简短截说,一一解开这些问号,也足以吊起了他们的胃口。有位老兄感慨:“喝酒喝酒,其实喝的是文化。你这么一点缀,再品古贝春酒,果然是味道更香更醇!”
酒喝得不紧不慢。因为一桌人皆从事法律工作人员,席间,大家不时会扯起一些法律的话题,争论自己对于一些疑难案件的看法,硬生生得把个酒场给弄成了学术研讨会。我提议,喝酒就是喝酒,大家别把工作带到酒场上来,影响了喝酒“进度”。有位老兄说,也不是故意的,问题是喝了酒思路比较清晰,这时候讨论问题能够碰撞出火花。这观点大家普遍认同,一桌人为“火花”更灿烂干了一杯。
正说着,朋友圈突然发布一条消息,大家都熟悉且敬重的一位法学教授去世了。大家都觉得非常惋惜,因为这位教授还不到60岁,是非常有才华有造诣的一个人。又说起这位这位教授的特立独行,不抽烟,不喝酒,苦行僧一般钟情于研究学问,却因绝症而英年早逝。
大家不约而同地举起杯来,为教授喝了一杯送行酒,以示深切怀念。有位朋友又自行斟满:“我还要喝一杯,还是为教授。我总觉得他活的太憋屈,一辈子不喝酒,你说亏不亏?”说完,一饮而尽,眼里溢满真诚的泪水。
这位朋友是一个非常率真的人,他常说的话:“酒么,水么;喝么,醉么;醉么,睡么……”他把人生概括得如此简单,意思是喝酒就像喝水一样畅快,喝酒哪有不醉的,喝醉了睡就是了。
朋友说,简单点多好,搞那么复杂多累呀。他曾经独自出游,什么也不带,就带酒。据说,有一次和朋友们聚会,他喝得尽兴,喝完后一睡就是三天三夜,把朋友们都吓坏了。他一觉醒来,气定神闲,红光满面,大呼痛快。
知道我一个人出门在外,这位朋友怂恿我发了张图片,上面写着:“一个人在外面不容易,要照顾好自己,记得按时喝酒。”
看上去是一句调侃的话,我却觉得心头忽地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