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运河流域谚语智慧赏析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文化中心顾问 李宽云  发布日期:2021-04-10

谚语又称俗话,形象生动,易传易记,是历代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的经验总结。卫运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早期的栖息地和农产区,有着数量繁多、内容丰富的谚语。下面从三个重要方面进行赏析。

一、气象预测

天气与人类活动有着直接影响。俗话说“冷出酒,热出油”。卫运河流域古往今来的酒作坊直至今天的古贝春酒业,其酿酒过程基本上都集中在冬春季节。在生产生活条件简陋的古代,为了方便生产生活,减少不利影响,先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很多天气变化的规律和经验,以谚语的形式广泛传播。

根据天空迹象判断风云变化,是最常见的一种。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早雾晴,晚雾阴,中午有雾雨淋淋”、“云彩往南,水连连;云彩往北,一阵子黑;云彩往东,一阵子风;云彩往西,庄稼小子披蓑衣”。其次是根据反常现象判断天气。如:“水缸穿裙,大雨淋淋”、“灶筒不冒烟,不是下雨也阴天”、“蚂蚁搬家蛇过道,燕子低飞雨来到”。再就是对反常天气的规律总结,如:“久晴雾阴,久阴雾晴”、“久雨西风晴,久晴西风雨”、“旱了东风不下雨,涝了西风不晴天”,等等。

在缺乏避暑和取暖条件的年代,“伏里天”和“九里天”是一段难熬的时光,所以这类的谚语比较多,除了耳熟能详的《九九歌》,还有:“九里雪,硬如铁”、“大暑小暑,上蒸下煮”、“今年三九不寒,来年三伏干旱”、“头九二九下了雪,头伏二伏雨不缺”,等等。卫运河流域的极端天气是“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在过去非常不利于人们的出行,所以就有了“六腊月不出门是神仙”的感叹。

需要说明的是:谚语中的日期都是指的农历,也就是俗称的“阴历”。农历中二十四节气的确立,不仅与天气预测挂上了钩,而且丰富了谚语的形式和内容,每当人们无意中感觉到天气的明显变化时,总爱说:“节气不饶人。”这方面的谚语还有:“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等等。

经过数千年的总结和积累,卫运河流域的天气谚语可谓无所不包,有短期性的天气预测,如:“早晨东风当日雨,晚吹西风明日晴”、“夜里起风夜里住,五更起风刮倒树”、“先下牛毛无大雨,后下牛毛无晴天”,等等。也有长期性的天气预测,如:“初一、十五下雨,半月没好天”、“九月九晴一冬凌;九月九阴一冬温”、“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等等。——以某一天的天气迹象,判断月、季甚至跨年度的天气变化,这种经验总结,只有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勤劳智慧的民族才能做到。由此不能不感叹中华民族的伟大,无愧于“世界文明古国”的殊荣!

二、农业生产

农业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三百六十行,种田第一行。”先民们把农耕看得无比神圣,“下种好比打天下,留苗好比定乾坤。”况且,农业知识浩如烟海,无穷无尽,正所谓:“三年考个文武举人,十年难考庄稼秀才。”古往今来,农业方面的谚语占了很大比例,卫运河流域更是如此。下面就从几个环节谈起。

播种是农耕的首个环节。先需要把握好农时,所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有具体指向的谚语有:“清明花,大车拉;谷雨花,大把抓;小满花,不归家”、“谷雨前后,点瓜种豆”、“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荞麦”。其次是根据作物的特性播种,如:“谷要稀,麦要稠,年年丰收不长愁”、“浅耩芝麻深耩麦,豆子不须用土盖。”三是注意茬口:“豆茬不种棉,种棉收僵瓣”、“麦茬黍,黍茬麦,老茬棉花开不败”。四是注意地块的选择:“沙地花生粘土麦”、“洼地栽地瓜,十年九年瞎”、“洼地种高的,有吃有烧的”。

管理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田头多管,仓里谷满。”看下面的几句谚语就能知道大概内容:“粪大水勤,不用问人”;“锄头有三宝:一水、二火、三去草”;“棉花不打杈,光长柴禾架”。小麦是卫运河流域的重要农作物,初冬发芽后,如果赶上天气偏暖,就会在年前拔节。俗话说:“麦无二旺。”这个时候就需要用碌碡将其碾倒,阻止其提前生长,以免减产。田间管理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防灾减灾。多年来,智慧的先民们发明了多种应对办法,比如:“间作套种,害虫没命”;还有根据经验预测,先防后治,这方面的谚语有:“先涝后旱,蚂蚱成片”、“今冬雪少,明年虫多”、“谷倒压倒仓,麦倒一把糠”、“麦怕三月寒,棉怕八月连阴天”,等等。另外,先民们还摸索出了一些特殊年份的规律,比如:“六月里立秋,颗粒不收”;“牛马年,好种田,防备鸡猴那两年”,等等。这些长远性的预测,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多有灵验,真令人拍案称奇!

收获季节在卫运河流域分为夏收和秋收。

夏收主要是小麦。小麦是一种特殊的农作物,正如谚语所说“麦熟一晌”,晚一天收割就会掉粒减产;遇到连阴天来不及收割,麦粒在麦杆上就能长芽儿。所以当地人常说:“割到地里不算,拉到场里一半。”小麦是当地人喜爱的“细粮”,种植广泛,积累的经验也多,有对麦收季节的天气观测:“立夏东风摇,麦子水里捞。”有对收割节气规律的总结:“芒种三天见麦茬。”但芒种在农历的月份并不固定,这里还有一句谚语:“四月里芒种麦熟早,五月里芒种麦不熟。”这句话看似别扭,但恰恰是智慧的先民们抓住了作物的本质:“小麦生得怪,天冷熟得快。”对小麦收割的经验是:“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们还发现小麦收割时节与月亮的出没有着很微妙的关系:“打黑不打白,打白打不出来。”

相比而言,夏收短暂,秋收漫长,但都与辛劳分不开,正如谚语所说:“争秋夺麦”、“人怕过麦,牛怕过秋”,等等。关于天气、节气和农时对农作物收成的影响,当地有许多的经验判定,如:“夜里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旱收芝麻涝收豆”、“有钱难买五月里旱,六月里连阴吃饱饭”、“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寒露不刨葱,必定心里空”、“小雪不砍菜,必定要受害”,等等。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卫运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催生了当地的畜禽养殖、果木蔬菜和酿酒等行业。如古贝春集团文化基地的“实物馆”,展示的主要内容就是农耕文化。

三、日常生活

卫运河流域的日常生活谚语可谓琳琅满目,下面分五个方面摘要说明。

乡风民俗。当地人喜社交,重情义,爱面子,规矩多。待客的风俗有:“无酒不成席”、“茶七饭八酒满盅”、“起身饺子落身面”,等。外出或做客时的风俗有:“穷家富路”、“强宾不压主”、“恭敬不如从命”,等。行业风俗有:“饿唱饱吹”、“长木匠,短铁匠”、“船家不打过河钱”、“少年裁缝,中年木匠,老年中医”,等。

居家生活。卫运河流域地处文化圣地,历来注重家教。这其中有倡导勤俭的,如:“精打细算半年粮”、“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男人是搂钱的筢子,女人是盛钱的匣子”。有强调家庭和睦的,如:“小家吃穷,大家分穷”、“休前妻,毁青苗,后悔到老”、“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齐心家不散”。有注重教育的,如:“穷养一窝,不如富养一个”、“穷不丢猪,富不丢书”、“活到老,学到老,一样不懂不算巧”。有训诫品行的,如:“小时懒,大时贪”、“娇生惯养,没好下场”、“说归说,笑归笑,动手动脚没家教”,等。

医疗保健:谚语是中华医学精华的提炼者和传播者。中医重在防病,先提醒导致生病的不良习惯,如:“早酒晚茶五更色”、“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视伤血,久思伤神”,同时倡导防病的一些好习惯,如:“吃饭八分饱,到老肠胃好”、“手舞足蹈,九十不老”、“头冷不害眼,肚暖不拉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当身体稍有不适时,明确“是药三分毒”,主张“药疗不如食疗”,如:“原汤化原食”、“一顿吃伤,十顿喝汤”。有病临身时主张对症下药。如:“急病在治,慢病在养”,强调“三分吃药,七分护理”:“小伤风三日,大伤风七天”、“伤筋动骨一百天”。另外还对疑难杂症和危重病人的征兆做了总结,如:“病怕没名,疮怕有名”、“治秃不治癣,治咳不治喘”、“男怕精神女怕浑”、“男怕穿靴,女怕戴帽”,等,——供人们判断和防范。

借事喻理。有一种谚语艺术叫意在言外。

其一,物常见,理在里面。如:“叫唤蝈蝈没有肉”、“咬人的狗不呲牙”、“猫儿见不得鱼,苍蝇闻不得血”、“一个窝里的狐狸不嫌臊”、“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个槽上栓不住俩叫驴”。

其二,人常见,理不简单。如:“要撵和尚先拆庙”、“孩子哭了找她娘”、“手大捂不过天来”、“身子掉井里,耳朵挂不住”、“挨不了烟熏,当不了菩萨”、“人家骑马咱骑驴,后边还有挑担的”。

其三,事常见,理更经典。“破船三千钉”、“锯响就有沫儿”、“碗大勺子有准”、“响鼓不用重锤敲”、“河里没鱼市上见”、“包子有肉不在褶里”、“月亮再亮也晒不干谷子”。

世间趣象。卫运河流域的部分谚语,记载一些有趣现象,让人在新奇中有所领悟。比如人:“秀才的人情半张纸”、“要饭三年懒做官”、“贼不打,三年自招”。比如性格:“好人孬脾气”、“小人口如蜜”、“精人不叫说精,傻人不叫说傻”。比如怪象:“看热闹的不怕乱子大”、“一个被窝里不睡两样人”、“赌场出盗贼,奸情出人命”,这其中还包括迷信:“供起来是佛,玩起来是泥”、“活人拜泥胎,不傻也是呆”、“一年算上三回命,没病也有病”。

      谚语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富。近年来在我们古贝春公司就流传开了一句谚语“握上十回手,不如喝顿酒”,很多人听了都直呼“深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