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贝春的功勋人物——张子文书记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文化中心顾问李宽云  发布日期:2018-01-05

张子文书记(右)在生产车间劳动

       人物小传   张子文(1930.11.101997.7.8),武城县武城镇付王庄村人。1947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9月参加革命工作。古贝春集团的前身——武城酒厂党总支书记、厂长,县政府副县级调研员。振兴武城酒厂的功勋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张子文书记在1975年至1989年担任武城酒厂领导职务期间,带领干部职工拼搏创业,增加产品品种,创建立厂品牌,扩大企业规模,使长年亏损的武城酒厂一跃成为武城“四大经济支柱”之首。中央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曾报道过他传奇式的创业功勋。

      张子文书记为什么能成为改写酒厂历史的人?笔者认为:在他身上有三种可贵的精神,这也是值得后人牢记和学习的地方。

       一、甘做革命的螺丝钉的精神。

      张子文进厂担任书记兼厂长职务时已经45周岁了。俗话说“人过四十天过午”。那时如果张子文不愿挑这个担子,在组织部门征求意见时,他完全可以强调一下这个客观理由。另外,他还有更充分的理由:十六岁当民兵连长,参加工作后当过村干部、乡税务所长、百货公司经理、区宣传委员和公社副书记,前半辈子净给高粱谷子三类苗打交道了;论学历,也只不过在聊城地委干校学了三年文化。如今年近半百却让转行去造酒,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但这些客观理由,张子文一条也没说。像他那种在解放前就参加革命工作的人,思想觉悟都比较高,那时有一句话流传很广:“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据说这是毛主席在战争年代说的。后来在多年的学雷锋活动中,还有一句话流传广远:“甘做革命机器上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发热。”当时的张子文不管是听了谁的话,反正他毫无条件地服从了组织的决定。

       当然,在那种情况下上任,张子文的工作态度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积极进取、奋斗到底;二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脚踩西瓜皮——出溜到哪儿算哪儿。张子文书记毅然选择了前者,他上任后不但以厂为家、以身作则,还积极学习技术,争当行家里手。常言道“人过四十不学艺”,但张子文就是不信邪,他白天下班组干活,晚上翻阅技术资料,做笔记。观察、体验、总结,干中学、学中干。除此之外,他还学会了品酒。有一次,厂里三十多位“好嘴子”搞品酒,评了三轮,他最后品的结论,竟与那么多人次得出的结论完全一致。——“酒把式书记”就是这么叫起来的。

       二、不怕艰难、勇挑重担的精神。

      当初,选调张子文到武城酒厂任职的消息一传出,就有一些“好心人”劝他:你当公社副书记这不挺好吗?就算到老不提拔也是功成名就,何必到酒厂去拾那个烂摊子?弄不好就是骑虎难下、疤拉眼照镜子——自找难看。一时间,张子文的心里也是压力山大。

       那么当时的酒厂是怎么一个烂摊子呢?想必有些读者也有所了解。“国营武城酒厂”是在1952年几个农村酒作坊合并之后的基础上搞起来的,只能生产瓜干酒,最高的年产量也就200吨,还经常滞销。建厂23年,除了有一年赢利两毛钱,其余全是亏损,换了六七拨书记、厂长也无济于事。到了1975年初,企业亏损了七万多元,濒临倒闭。老技工四散谋生,没技术的就去做小买卖。花名册上三十六个人,只剩下一个无家可归的老头子王春成在厂里喂着一头拉水车的瘦驴。

       到这样的企业当一把手,该有多大的勇气?但张子文无愧“张大胆”的绰号,他说:“只要肯干,就没有难住人的事儿。”19753月,张子文临危受命,县委限他一年整顿好,他却拍了胸脯说:不用一年,两个月就行!

       立军令状只需一张纸,但艰难的工作却不只是一件。

       首先,要把工人找回来。张子文先就近找回几名行管人员,买了几十条毛巾,当作福利品送到工人家中,请他们回厂生产。他自己奔波三百多里地,去请富有烧酒经验的马绍星师傅。他诚恳地说:“生产要恢复,没有你们老师傅我心里没底!……”马师傅被他的挚诚所感动,当即跟他回厂。人都回来后,他开了个全厂职工会,告诉大家:不仅要恢复瓜干酒的生产,还要搞出优质粮食酒,要创名牌。他斩钉截铁地说:“不行就撤我的职!”他的一番豪情壮志,燃起了大伙心中熄灭已久的希望之火。

       接下来,筹备酿造优质粮食酒。张子文派马绍星带着由几名老工人组成的技术学习小组,到兰陵、景芝、洋河、泸州等名牌酒厂取经学习。他在厂里忙碌着,依靠公安部门,从邻近的村庄里找回了他上任之前被趁乱洗劫去的锡锅等生产器具。然后跑原料,跑燃料,跑辅料,缺少什么跑什么。进门是大总管,出门是大业务员。

       技术学习小组回来后,实验“武城特曲”接着就开始了。张子文把铺盖卷儿搬到简陋的车间里,穿个裤衩跟工人一起干。饿了,胡乱吃点饭;困了,草席上打个盹,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他在曲房里巡视,在配料间观察,在发酵池边一蹲就是两个小时。终于,在当年的秋天,“武城特曲”试验成功,各项技术指标都达到优质酒的标准,第二年投放市场后至1990年,连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事后工人们风趣地说:“武城特曲是张书记用眼珠子瞪出来的。”

       三、锐意进取、永不止步的精神。

      “武城特曲”的酿制成功,改变了武城酒厂岌岌可危、连年亏损的命运,投放市场两年就向国家交税60万元。当时全厂上下都沉浸在喜悦中,唯独张子文心有不甘,他还要酿造国优名酒,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更大的效益。然而,武城酒厂先天发育不足、后天营养不良,要实现这些远大目标谈何容易。但张子文偏偏生就了“不信邪,不满足”的性格,他坚定地向工人们下了动员令:“创新品种,向国家级优质酒的目标前进!

       企业靠产品,产品靠质量,质量靠科技,科技靠人才。张子文文凭不高,但这些道理他理解得比一般人透彻。为了攻克技术难关,张子文多措并举。一是邀请轻工部食品发酵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秦含章、龚文昌,天津轻工学院食品系教授邹海晏担任技术顾问,亲自授课、现场指导。二是派出技术骨干到五粮液酒厂学习取经,到天津、无锡大专院校进修深造。三是重用人才。提拔酿酒能手马绍星当了副厂长;毕业于青岛海洋学院生物系的高材生刘宝仁被张子文从学校“挖”来,担任了技术科长;善于从酒花里看出度数的“酒嘴子”唐东亮负责评酒工作,被培养成了酒厂第一个省级评酒员。四是搭建技术平台。成立科研攻关小组;创建科技所;购置先进的检测仪器;利用化验分析,在全县上千个坑塘中寻找到最好的老窖泥。

       以技术为依托,张子文向酿造国优名酒的目标发起了冲锋,但这时却遭到了一些人的劝阻,有的直言道:“创出特曲已经不容易了,别急着折腾了。”连上级行业主要领导也忧虑以武城酒厂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搞国优名牌难度太大,指示张子文“保特曲,求稳定”。但张子文多年来耿耿于怀的就是:“八大名酒没有山东的份儿,叫人不平气。山东自古出好汉,也应当出好酒。”他坚持按自己的计划搞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浓香型白酒“古贝春”研制成功。张子文书记以超人的胆识请中国美术学院设计了一个独特的三角酒瓶,又请中国书协首届主席舒同题写了《古贝春赞》。三角古贝春推向市场后,深受消费者喜爱,1984年获轻工部优质产品铜杯奖。作为立厂品牌,她奠定了武城酒厂在行业中的地位。

       在又一次成功的喜悦中,张子文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注意到:贵州茅台被称为“国酒”,很多人想喝但很难买到。张子文想要开创一个酱香产品,让人们喝上“武城茅台”,但苦于没有技术人才。为此他朝思暮想、夜不安枕。有道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一天,张子文得知本县离休干部石永兰的老上级傅爱农是贵州省主管工业的副省长。张子文当即委托石永兰去找傳省长,傳省长十分支持,通过茅台酒厂厂长季克良,请来了刚退休的生产技术科长杜安民,在张子文书记的安排下开始研制攻关。19847月,经过一年的研制,一个叫“古贝元”的酱香型新品种诞生了。1988年,古贝春、古贝元酒分别荣获“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奖、金奖”。

      在酿制古贝元酒的同时,张子文实现了扩大企业规模的愿望。1983年,武城酒厂投资800万元在武城新县城西郊建立新城酒厂,占地102.5亩,19855月建成投产。

       1989年初春,张子文因病离职,在病床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追悼会上,一组组震撼人心的数字,记录着他在酒厂任职14年的功勋:职工人数增加了20倍,产品品种增加了22种,产量增加了8倍,工业总产值增加了 115倍,固定资产增加了54倍,实现利税增加了17倍,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0%,是全县农税的3倍……。一幅深情的挽联精确地概括了他闪光的人生:

       功在武城名在齐鲁既逝岁月均为证;志比石坚心比酒醇留取肝胆照后人。

       2010年,古贝春人在公司总部树立起了张子文书记的雕塑,永远铭记和崇敬这位艰苦创业的功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