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最早的文化顾问刘金忠先生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文化中心顾问李宽云  发布日期:2017-07-05

刘金忠先生(左)2008年7月参加国蕴品牌研讨会时在公司留影

人物小传:  刘金忠先生,1946年出生,武城县吕庄村人。山东省著名作家、学者,山东省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促进会常务理事,德州学院地域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德州市运河文化艺术促进会首任会长。20164月去世。生前供职于德州市政府机关。刘金忠先生是我公司最早的文化顾问,对公司文化建设有突出贡献。

 

刘金忠先生是学者型的作家,对“卫运河流域文化”有深刻而独到的研究,多年致力于描写德州风物人文。迄今共发表小说、戏剧、散文、报告文学、学术论文等作品 200余篇(部),200余万言,主要著作有:电影文学剧本《取德州》、广播剧《颜真卿》、中短篇小说选集《运河渔铃声》、长篇小说《故渎》、长篇传记文学《昨天的公仆》等。其中广播剧《颜真卿》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时任文化部长高占祥撰文赞誉为:爱国主义的颂歌。2004年出版了德州市第一部运河文化专辑《运河文化采风》。另外还发表了《东方朔评传》、 《东方朔画赞碑与颜真卿》等学术论文。近年来出版了《德州地域文化》、《西汉古镇四女寺》等专著。

刘金忠先生在学术和文学上的成就,源于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学术的严谨勤奋。比如对“东方朔故里”的考证,1979年版《辞海》标注为山东惠民。刘金忠先生依据多年在陵县工作积累的文史资料,断定东方朔是当地人。为此他在十篇作品中记述说明,并联络师长文友为文考证,直至1989年新版《辞海》将东方朔故里更正为陵县神头镇,才长舒了一口气。他写《话说漳卫运河流域》,走访了漳河、卫河、南运河流经的十几个县市区,从太行山麓到渤海岸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为了证实当地明朝前期大移民的传说,他远赴山西洪洞县,寻访“靖难之役”后定居德州的山西移民的宗族根系,搜寻第一手资料,最终写出了内涵深厚的《千里寻根到洪洞》一文。20005月,武城县政府下发文件撤销四女寺镇,刘金忠先生认为该镇是武城县文化积淀最丰厚的乡镇,担心此举会影响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他奋笔疾书,向市县领导写信陈述利害。在他及有同感的文化人士的呼吁下,2011年,武城县政府顺从民心人意,决定恢复四女寺镇,刘金忠先生闻讯,像小孩子一样喜笑颜开。在德州市历史古迹“董子读书台”重建中,刘金忠先生创拟的“三策固本”牌坊颜文,色彩庄重,言简意赅,受到从专家到群众的广泛称道。2012年,有人提议将德州的“苏禄王墓”改为“菲王墓”,以显示中菲友好。刘金忠先生闻讯,马上致信市政府领导,直言:“这个称谓不太妥当,因为古代的苏禄国不等同于今天的菲律宾”,“苏禄王墓”是历史的见证,盲目改动将贻笑大方。2014年,已经身患癌症的刘金忠先生相继参加了审议四女寺风景区建设方案和武城县委宣传部筹划出版《乡村记忆》书籍启动会议。会上,人们看着刘金忠先生明显消瘦的身躯,以为他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情,纷纷委婉地叮嘱他“保重身体”,没想到他平静地说:“我的病我都知道了。正因为来日无多,我才想多做点事。”话音刚落,有的人已是泪流满面。

刘金忠先生与古贝春结缘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必然因素就是他广博的学识。古贝春问世之初,写作“古北春”。1977年的秋天,陵县迎来了一起日本农业协同组织联合会访华团。这是文革结束后山东省接待的第一起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型贸易代表团,省委省政府很重视,指定“古北春”为招待用酒。没承想,这个选择差点闹出外交纠纷。读者都知道,一九三三年,中国军队曾和日本侵略者在长城古北口进行过一场浴血拼杀,让日军铩羽而归。文革时期,日本人也知道中国人爱讲政治,所以一见“古北春”三个字,就以为是有意羞辱他们,场面一时有些尴尬。负责接待的蒋奎生县长意识到了这一点,从容解释道:“这是一个古地名,现在失考了。我们接待办的小刘就是那个县的。”刘金忠先生现场作证道:“武城县也属于德州地区,距离这地方不足百里,那里的人同样热情好客,欢迎各位到武城观光做客。”此话一出,现场气氛立刻变得欢快起来。日本客人端起酒杯一品,马上就爱不释手了,喝到最后竟破天荒地醉倒了两位。这次活动让刘金忠先生见证了“古北春”的魅力,他为家乡出了这样的美酒而兴奋。事后他立即做了考证:武城在公元578年到公元1049年隶属贝州,治所曾长时间设在武城。贝州时期,武城酿酒业兴旺,后来的当地人追溯这段历史,习惯称之为“古贝州”,因此,“古北春”的“北”应该是“贝”的误写,意思应当是“古代出美酒的贝州又焕发了青春”。考证完毕,刘金忠先生写了一封长信寄给了“武城酒厂党委”。张子文书记接信后非常重视,派人把刘金忠先生接到厂里做客,真诚请教。由此,刘金忠先生开始了与古贝春长达近四十年的交往。

刘金忠先生于1979年担任了武城酒厂的文化顾问。在曾经担任过酒厂顾问的名单中,包括谢添、赵连甲等名人在内有二十余人,刘金忠先生是无可争议的最早的一位。几十年来,他无愧文化顾问这一称号。他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研究酒文化;撰写了《武城酿酒源流考》、《文运盛衰说罗酒》、《〈周礼〉与饮酒之礼》等文稿;他为公司捐赠书籍;为《古贝春报》通讯员讲课;古贝春酒在全国行评中摘金夺银,他撰文称颂;企业形象代言人马季去世,他痛吟悲歌;他提醒公司抢注酒名;他向政府部门倡议设立“古贝春大街”;他参与酒文化节征集评选活动;担任公司书刊顾问;为酒文化馆购置文物提供帮助;在酒文化节上像主人一样东奔西走、迎来送往。

坦率地讲,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酒厂当中,我公司是一个建厂晚、起步低的弱势企业,四十年中有两次濒临倒闭。在这样一个先天发育不足、后天营养不良的企业中,能把文化建设打造成同行中的亮点,刘金忠先生功不可没。我公司出版的第一本书籍是19909月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古贝春醪我欲醉》。刘金忠先生主笔与另一位文化顾问高步云先生合作完成。该书是在酒厂文史资料匮乏的背景下,详细记述了武城酒厂第一次创业的全过程。通过这本书,人们看到了“酒把式书记张子文”把铺盖卷儿搬到车间里,和工人同吃同睡;通过这本书,人们知道了名不见经传的武城酒厂酿制出部优产品的坎坷历程。书中的一些描述既朴实又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先请看酒厂技师刘宝仁和张子文的简短对话:

“张书记,坏了,实验砸锅了。”

“怎么,砸锅了?我再给你一口!”

再请看张子文在车间里,凝视创牌曲酒蒸馏而出的场景:

张子文连眼睛都不敢眨一眨,看看酒流,再看看工人们的脸色。那形象很好笑,像是一个晴雨表。别人笑笑,他也笑笑,别人一蹙眉头,他立即多云转阴。

有经验的老工人从飞扬激溅的酒花中,看出酒的品质优良,不禁眉飞色舞:“张书记,八成是成了!嘿!”

张子文阴沉的脸没有转晴:“八成?那还差两成呢?

再看工人们对张子文的评价:

“跟他干工作呀,就和猴子爬杆一样,只许往上攀,不许往后看,更甭说出溜下来啦!

刘金忠先生笔下的酒厂创业史,有宏篇布局,有典型事件;有论文一样的精确记录,有小说一样的人物塑造。他在刻画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同时,也把一位既有才华又有责任心的学者形象留在了古贝春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