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人生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古贝春报编辑部  发布日期:2012-01-02

——记青年作家、公司党委副书记顾金栋

 

  夜深人静,月明星稀。银盘似的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我来到窗前,沉浸在这美景之中。

  突然,一个天籁之音在我耳边悠悠回荡:“你的心中有梦吗?”

  我说:“有。梦是我心中向往的天堂。”

  “可是,通往天堂的路上布满荆棘,路边有诱人的风景,你能到达吗?”

  “能!只要希望不死。”

  “可是,你应该去了解、去写写周围的人,他们是活生生的例子。”

  这时,我眼前却蓦地现出一个人来——他拿着一只笔,似乎是钢笔,又好像是一只香烟,一会儿又在灯下兴奋地敲击着键盘,一会儿又略带腼腆却又真诚地冲着我微笑。

  我一愣,想问得具体些,眼前却是一片夜色如水。

拾   梦

  目送走大哥的背影,顾金栋背起行囊跨进了德州市商业中专的校门,从此他要在这里度过两年时光。

  没有人可以否认,考上大学是每一个农村孩子的梦想。在家排老小的顾金栋也因为大哥和姐姐们没机会上大学而担负了太多的期望。然而,此时的他心情却不那么沉重,相反,他甚至还暗自窃喜——今后,面对相对较小的学习压力,他将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文学创作了。原来,在这个十七岁少年的心里,一个文学梦正在悄悄地萌动,就像春天的幼苗要破土而出一样势不可挡,令他无法停歇。

  到校的第一晚他几乎彻夜未眠。

  他想起了刘美英老师,想起了王忠良老师,想起了爸、妈、哥、姐等为他的文学幼苗浇灌过汗水的人。

  还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小金栋为完成第一篇日记,急得抓耳挠腮。还是大姐耐心地教他日记的写法,并亲自示范给他看。大姐说,日记只要记下一天当中最有意思的事,把感受写出来就行了。当时的语文老师刘美英看到他第一篇日记后大加赞赏,并在全班进行了朗读。看着同学们羡慕的目光,小金栋心里是三伏天吃冰镇西瓜——爽极了,小小的“虚荣心”获得了极大地满足。从那以后,只要是作文作业,他要比别的孩子多写一篇,不为别的,只为能博得同龄人的喝彩。

  小金栋爱读书。可是在八十年代初的农村,人们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想找一本课外读物,简直就像挖人参一样难寻。一年夏天,幸运的小金栋在下午放学的路上碰到一个小书贩儿,花花绿绿的课外读物看得他“垂涎欲滴”。他急忙问好了一本《小学生作文选》的价格,一溜烟奔到家里,母亲见他跑得满脸通红,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关切地问:“什么事?”他低埋着头,像个犯了错误的同学,轻声嘟囔似地说明了意图。

  母亲犹豫了一下,用纤细柔弱的手在衣兜里一阵翻摸,掏出一把揉得皱皱巴巴的毛票儿。

  “他婶子,你供他们吃喝、供他们上学,还供着他们看闲书啊!可不能惯他们这个毛病!”正在串门的周大娘对母亲说。

  母亲没有再说什么,把钱塞进小金栋的手里,“快去吧,我还有活呢!”

  在邻村做教师的父亲,很注意小金栋的学习。早在他上一年级的时候,父亲就经常拿考别人的试卷回家考他。记不清有多少次,炕上放着小饭桌,父亲在旁边为他掐着时间。小金栋也很争气,小学一至五年级他各科成绩始终在班里名列第一。

  时光荏苒,转眼小金栋上了初中。一次考试,他的成绩考到了班里的中游,令他这个从小的优等生无地自容。其实对于小金栋这次的情况来说,爸和哥是知道个中原因的。小金栋虽然小学成绩好,但是他并不刻苦,只是写作带给他的“光环”让他认为自己天生就是优秀的,来到初中陡然增加到了7门课程,他有点不适应。

  尽管如此,少年的顾金栋在写作上仍不服气,他处处留心观察生活,写出了很多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秀习作,常常在班里勇拔头筹,并“发表”在校内的黑板报上,同学们都知道“初三·二班有个顾金栋”。

  初三下学期,他的一篇习作《父亲》由王忠良老师推荐,被收录到中国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学生作文范例与分析》中。第一次公开发表作品令顾金栋欣喜若狂。那天,他边挥舞着书边往家飞奔——他要把这个喜讯第一个告诉父亲。退而不休的父亲正在自家的菜园里侍弄他那些蔬菜。听到喜讯,父亲来不及等他念完,便搓了手上的泥抢过书戴上老花镜要“亲自过目”了,当看到最后“山东省武城县梁庄中学初三·二班  顾金栋” 的署名时,父亲的脸笑成了地上的菊花……

  “叮铃铃……”一阵铃声将顾金栋惊醒,新的一天开始了。顾金栋一骨碌爬起来,郑重地告诉自己:既然有了梦,那就从现在开始追逐梦想吧!

追  梦

  职业中专的学习压力相对轻松了许多,顾金栋就像将背上的一座大山猛然掀翻了一样,感到格外轻松。他想跑、想跳、想呐喊。今后他要像一只自由自在的小鸟一样在文学的天空中翱翔。

  夜色如水,蛐鸣蛙唱。夜幕下的校园由喧闹渐渐归于平静。老师和同学们躲避了一天的骄阳,这时三三两两地来到操场上、池塘边、树林里乘凉,驱除身上攒了一天的闷热。顾金栋却独自一人闷在宿舍里——他婉拒了同学们的邀请,独自和衣而睡。

  夜色渐浓,一轮明月像一个巨大的银盘挂在那高高的、深蓝色的天空上,柔和的月光犹如一块透明的白纱笼罩着大地,真美啊! 这时,一个人影蹑手蹑脚地溜出宿舍楼,他无心欣赏美丽的月色,径直向着教室走去。坐在课桌上,沈从文、余秋雨、王朔、戴望舒、北岛、舒婷等等文坛名家的大作在他面前铺开了,就像铺开了一片描绘着人文、历史的辉煌画卷……

  他贪婪地吮吸着。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不知不觉,东方已显露出鱼肚白,催起床的歌声已经响起。他舒展一下四肢,收拾好课桌,再次向着老朋友——启明星告别。

  星星眨着眼向他笑,有的同学却对他嗤之以鼻,说:“一个村里刨坷垃的穷学生,混了个中专,就不知天高地厚了,还真想当什么作家?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对于这些,顾金栋从不理会,他的好朋友为他不平,他却说:“算了吧,每个人的理想不同,有那个精力还不如多读几页书呢。”

  熟悉他的同学们都知道,他是一个生活上很“抠”的人,每天的生活费硬是被他压缩在一元的范围内,别人每周回家一次,他一个月才回家一次,省下交通费用。可是在买书上,他却是一个很大方的人。只要是他喜欢的书,不管多贵也要想办法买来。沈从文的《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王朔的《无知者无畏》、《致女儿书》、《台湾十四家》等堆满了他的床头。

  他特别喜欢王朔,经常陶醉在他的作品里。王朔那种调侃式的风格,不落俗套却又耐人寻味,所以他后来的作品风格也变得风趣、质朴。

  1993年,年仅17岁的顾金栋参加了广东省作协和《少男少女》杂志社共同主办的“诗歌函授培训班”。他颇有灵气的诗歌经常得到培训班老师的好评,记得当时辅导他的老师是广东省电视台文艺部的一位资深编辑,他得到的评语经常是:“娓娓道来的风格,让人掩卷深思,好极了。”或者是:“一首简约好诗。”

  “嘿,我还有点天赋!”顾金栋着实暗自窃喜。

  1994年5月,《德州日报》社副刊编辑部走进了一位怯生生的少年,一位编辑用疑惑的眼光打量了一下问:“你有什么事吗?”“我想投稿。”顾金栋说着,将早已准备好的信纸双手递了过去。编辑一看是诗歌,头也不抬地说:“放这儿吧,诗歌可不大好发。”

  走出编辑部,顾金栋如释重负。现在能不能发表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已经完成了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在编辑部门口他犹豫过、徘徊过,可是他最终走了进去,这对一个17岁的孩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星期后,他的小诗《老舅》在《德州日报》获得了发表……

  1995年5月,他的小说《傻大哥》在《少男少女》获得发表,随样刊寄来的,还有一大摞“粉丝”的来信……

  也许是他骨子里对文字的迷恋,也许是他血液里流淌着“创造”的种子,两年后,他决定辞去别人羡慕的在“北京当会计”的工作,谢绝了领导的极力挽留,回到家乡做了一名普通的企业文员。

  随后的几年,对顾金栋来说有收获也有遗憾。收获的是,他的诗歌、散文相继在各大文学刊物上发表,在某些场合也有人称他为“诗人”、“作家”了;遗憾的是,一个没有文化氛围的单位,使他的才情难以尽情地施展,并且由于单位的相继破产,他经常要为下一步的“饭碗”而发愁。2000年8月26日,对顾金栋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那一年,踌躇满志的顾金栋投入了古贝春集团的怀抱,终于找到了他向往已久的一片文化热土……

圆   梦

  古贝春是一个能让各类人才大展拳脚的大舞台。顾金栋刚来不久就在这里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才气。有一次周总看一篇工作总结,没想到一看却眼前一亮,文章行文流畅、结构严谨,特别是在字里行间隐隐飘逸着一股文学的灵气,与众不同!经询问,才知道是这个才来不久的小顾的“大作”。而面对周总一番夸奖与鼓励,顾金栋只是红了脸腼腆地笑。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生得遇好领导是一大幸事。这件事给了刚来古贝春的顾金栋莫大的鼓舞。直到后来,顾金栋在他的文学作品集《活在路上》深情地回忆:“细想想,一个人一生的时光有多少是在工作中度过呢?所以得遇一个好领导,我该对上苍做怎样的顶礼膜拜啊!”

  从此他立志:三个月做公司最好的写手,三年做行业内最好的写手!

  时光飞快,转眼几年过去了。办公桌上、家里的书房里,处处留下了他挥洒文字的身影;各大报刊、杂志每每能发现关于古贝春和古贝春人的感人故事;车间里、机器旁,悄悄传颂着一个“超级写手”顾金栋……

  2005年,已经被提拔为公司团委书记的顾金栋参加了公司组织的演讲比赛,并击败20多名选手夺得第一名。他在演讲中深情地说:“当我走向你,你高贵典雅的气质、你厚重的历史和永不言弃的精神便一下子征服了我,……而你也用同样宽广的胸怀接纳了我。从此,我的喜乐,我的价值便同你如炬的目光融为一体,一路前行。”

  正是这一年,古贝春也迎来了打造名牌的辉煌的一年。在当年全国浓香型白酒质量鉴评中,38度、52度古贝春分别被评为第一名和第二名!同年,古贝春荣膺中国驰名商标!

  翌年,由顾金栋撰写的关于记录古贝春成长史直到摘金夺银的长篇系列报告文学《揭秘》出版,受到读者广泛好评,被授予“德州市第九届精品工程奖”。为了写这本书,他硬是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与世隔绝”了一个月,人也瘦了一圈儿。

  真是应了冰心的那句话:“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经过10多年的奋斗,顾金栋确实“富有” 了。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德州市文化产业促进会常务理事、武城县政协委员、武城县作协副主席等等花环戴满了他的头顶,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揭秘》和个人作品集《活在路上》,在《山东作家》、《当代小说》、《时代文学》、《诗潮》、《青年文学》、《诗歌月刊》等刊物发表新闻与文学作品累计达20多万字。但是顾金栋就是顾金栋,他没有忘记父亲期待的目光;没有忘记半夜苦读的过去;没有忘记妻子的隐忍与付出,更没有忘记自己的雄心、理想、人生信念……他依然固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尽情挥洒文字、洞察人生。

  公司也给予他更高的期望。2010年,年仅35岁的他被提拔为公司党委副书记,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领导干部,主抓行政管理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担子重了,他却并不放弃写作,在注意培养新人的同时,仍是一手公文一手文学,每月洋洋洒洒万余言。他说他正努力尝试用文学为古贝春做点什么。写字,是他的常态。

  顾金栋的博客名称是“练倒立的猪”,他自己解释为:如果一头猪都可以练倒立,我应该更能做成功些什么吧。这既是一种自嘲,也是一种自励,更是一种自省,从这里面我们更是感觉到了一种暗暗涌动的激情,在不懈地迸发。

  夜凉如水,银钩倒挂。而那繁星点点,一定是追逐梦想的人手擎的火炬,我绝对这么认为。

  早先那个声音又在天空回响:“你写作,但忘了大海波涛的起伏,山峦的层叠。”

  “没有忘记。”我说。

  “从哪里见波浪、见山峰?”

  “水土沙石——平凡而又伟大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