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不愿认错

新闻分类:墨香酒韵  来源:德州市酒文化研究会  发布日期:2011-07-02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认错这事越来越难了,而且是地位越高,名气越大的人,认错就越难。要么矢口否认,要么一声不吭,要么倒打一耙,甚至把质疑他的人统统说成是“诬陷”和“别有用心”。要找个能痛痛快快说声“对不起,我错了”的人几乎没有。就算有也凤毛麟角、屈指可数。这不禁使人感叹:这究竟是怎么了?

  远的不说,就说上个月13日,故宫博物院负责人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对警方迅速破获展品被盗案表示感谢。这本来构不成什么大新闻,却因为锦旗上的字而被炒得沸沸扬扬。锦旗上写的是“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错把“撼”字当“捍”字,闹出了一个大笑话。怪就怪这汉字太复杂了,捍、捍、捍、撼、撼……不细琢磨也差不多。错可犯,能不认就坚决不认;能悄悄认就不公开认;能晚一天认就不早一天认;能蒙混过去就蒙混过去,所以有关人士不但不认错,还强词夺理,引起了舆论大哗。在憋了四天之后,故宫方面顶不住各方面的压力,才勉强认错。
认个错,真有那么难吗?

  这种感慨其实也很自然,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似乎都是很鼓励认错的。《论语》上就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在孔子时代,一个真正的贵族如果有错,要么自己辞职,绝不等别人来弹劾;要么自己去死,绝不等别人动手。这就叫“刑不上大夫”,也叫“士可杀不可辱。”

  但是事实上,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进行自我批评,自己主动认错,固然是自我救赎的途径,可逼人检讨也是搞垮别人的手段。因为一旦检讨,承认错误,这就意味着你这个人“有了污点”。就算现在不整你,把柄却落到别人手里了,需要时随时随地都可以翻出来,老账新账一起算。你怕不怕?

  这样一来,人们慢慢地就已经不敢认错,也不会认错了。当然,不会认错,也就不会道歉。实际上,对自己缺乏反省的人,也很难了解别人。连自己的错误都不能发现,又岂能抓住别人的要害?也就只能纠缠于表面现象和枝节问题。人们都不讲事实,不讲道理,国民的思维能力和素质不下降才怪哩。你说,认错是不是很重要?

  那么,人什么时候才能学会认错呢?恕我直言,恐怕任重道远的很。别的不说,面子这一关很多人就过不去。人们的心理很奇怪。一方面,大家都知道“瓜无滚圆,人无十全”、“金无足赤”;而另一方面又往往不能容忍别人出一点错,更不能容忍别人挑错。在我们一般人看来,犯错误是丢人的,犯了错误又被“揪出来”就更丢人了。这个人如果还是领导,是名人,那就丢死人了。不但自己丢人,还会连带上、下级,亲朋好友,徒子徒孙,因此,不但自己不能认错,粉丝追星族们也要一哄而上,去百般抵赖,哪怕是说得漏洞百出,也要死扛着,死扛着也振振有词,他们认为:对领导、社会名流、成功人士的追究,是会导致斯文扫地、体面无存、打击我们民族自信心的。

  这算不算是奇谈怪论?难道我们中华民族的脸面是纸糊的,一捅就破?难道我们民族的自信是塑料的,一烤就化?真金是不怕火炼的,事实就是事实。认不认,事实都不会变。不认,只能说明心虚;认了,则至少像一条汉子。比较一下,哪个更体面,哪个更丢人?我非常赞同凡事不可过头的说法,但宽容的前提是必须认错。

  话题再回到故宫博物院,他们在写错字的四天后的致歉信上说:“此次赠送锦旗由院保卫部门负责联系、制作,由于时间紧,从制作场地直接将锦旗带到赠送现场,未再交院里检查。”可是,去送锦旗的是故宫的一位副院长啊!怎么还“未交院里检查”呢?这封致歉信还说,“尤其错误的是,在媒体质疑时,该部门(指保卫部门)未请示领导,仍然坚持错误,强词夺理,不仅误导公众,而且使故宫声誉受到严重影响。”问题都出现了,你说这当院领导的不但不赶紧认错,还坐在那里等着下级来请示,真是太官僚了。这封致歉信的意思看来是说,院领导没有错,是保卫部门错了。这就好比一个人偷了一瓶酒,被人抓住了,他却说,我没有错,是古贝春酒太好喝了,是我那拿酒的手错了。你看,要彻底地认个错,确实很难啊!

  这就叫“醉死也不认那壶酒钱。”死不认错。为什么?死爱面子,怕人笑话,怕丢人。岂不知,越不认错,丢人丢得越厉害。主动认错,反而能让人敬佩你的雅量。孔子的弟子子贡就说过:“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说明忍受认错之痛,才能避免更难堪的失误,才能清除后患。当然,认错必须真诚,如果内心深处不反省,即使口头认错了,祸患还潜伏着,那会更危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人都不敢说自己一点缺点也没有,更不敢说这一生没有一次失误过。这就要求我们能经常检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进行“自责”,该认错的认错,该道歉的道歉,只有这样才能主动的改正自己的缺点,不断进步。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知耻近乎勇”。认错真的很难,但再难也要认。因为,认错确实非常重要。一个人认错与否,一个单位认错与否,是关乎着这个人或这个单位的品质和声誉的。